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均为男性,入院年龄为出生后2~8 d,平均4.4 d。其中早产儿4 例,足月儿6 例;体重>3.0 kg 者3 例,2.5~3.0 kg 者5 例,<2.5 kg 者2 例,平均体重2.74 kg。所有患儿均经腹部X 线平片和食管碘油造影确诊,母孕时羊水过多1 例,余不详。10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气促、发绀、进食呛咳、口吐泡沫等。LaddGross 分型I 型1 例, Ⅲ型9 例, 无其它合并畸形。患儿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肺炎和电解质紊乱。
1.2 麻醉方法和手术方法
术前积极抗炎、给氧、吸痰、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暖。术前30 min 肌注东莨菪碱0. 01 mg/ k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清理口腔分泌物,面罩给氧下,以咪唑安定0. 2 mg/kg、氯胺酮1.5 mg/kg、维库溴胺0. 1 mg/kg 静注诱导,气管插管。调整气管导管的位置,以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及胃部未及气过水音为准。全程控制呼吸,设定参数:潮气量13~15 ml/kg ,呼吸频率25~35 次/min,呼吸比1∶2,压力报警上限25 cmH2O。术中视情况调整呼吸参数,维持ETCO2 在35~45 mmHg之间。术中以氯胺酮30~50 μg·kg-1·min-1、间断吸入低浓度异氟醚及静注维库溴胺维持麻醉。术中及时吸引食管内、口腔内、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室温维持在28 ℃左右,并加强保温措施。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为主,输液量为生理需要量+ 损失量,输液速度10 ml·kg -1·h-1。所有患者均经右侧第4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膜腔, 将肺组织向下牵拉, 暴露奇静脉, 结扎、切断, 再分别游离食管近侧盲端和远侧盲端, 1 例I 型患者因上下段食管的两端距离较长, 采用食管上盲端肌层环切法延长食管, 行端端吻合。9 例Ⅲ型患者充分暴露食管两端, 如两端距离不长, 则仅游离上段食管即可; 如距离较长, 则上下段食管均游离, 并采用食管上盲端肌层环切法延长食管, 不切断瘘管, 仅采用结扎和缝扎法, 食管上下两段行端侧吻合;吻合方法采用4—0 Prolene 线间断全层缝合。其中1 例患者吻合后发现下段食管发育差,管壁薄、管腔细、吻合口张力大, 遂结扎、闭合吻合口的上下段食管, 行胃造瘘术, 待二期手术。术毕所有患儿均带气插管送新生儿科继续监护治疗。
1.3 监测项目
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 、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体温监测、VT、气道压力、体温、血糖、血气、出血量等。诱导前予无创测血压,诱导后行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有创血压及颈内静脉穿刺测中心静脉压(CVP) 。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内对照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表1 手术麻醉过程中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注:与入室后比较﹡P<0.05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1.5 结果
10 例手术患儿麻醉过程均安全顺利,无一例麻醉死亡。全组手术时间103~215 min ,平均159 ±18 min。10 例开胸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 例因出血而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因分离食道时, 压迫、牵拉气管引起全组患儿术中SpO2均暂时降低,其中2例经暂停手术、充分膨肺后恢复,另有4例因分泌物较多,下降至80 %~85 %,予以抽吸后恢复正常。全组患儿术中均出现体温下降,予多种保温措施,但效果不佳,术毕体温均<35 ℃,最低33.2 ℃ ,所有患儿术毕带气管导管送入新生儿科NICU行呼吸支持、保温等治疗后均顺利拔管。术后1 例因吻合口瘘术后第7 天死亡,1 例因误吸窒息于出院后2 周死亡,1 例胃造瘘待二期手术,其他恢复良好。
2 讨 论
新生儿食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畸形,以早产儿、未成熟儿多见,发生率为新生儿的1/ 4 000~1/ 3 000 。分5 型,其中Ⅲ型占85 %~95 %,并发其它畸形的几率为50 %~70 %[2] 。影响EA 患者生存的因素主要有孕周、出生时体重、肺部感染、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因此,早期诊断、术前和术后的对症治疗,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成活率的关键因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