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3/4好发于直肠下段(低位),临床多为中晚期病例,传统的Miles术式存在切除率低、保肛率低、局部易复发的缺点。近年来,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技术的应用,使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保肛术已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对术前新辅助治疗(放化疗)用于低位直肠癌对控制局部复发、提高切除率和保肛率作用的肯定,我们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43例中、晚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了术前放化疗+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43例均为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低位直肠癌的病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7例,年龄37~82岁,中位年龄57岁。原发肿瘤距肛缘4.0~7.0 cm,中位距离5.8 cm; 肿块占肠管周径小于1/2圈者12例,大于1/2圈者31例;病理分型:管状腺癌36例,黏液腺癌2例,乳头状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癌变1例;临床分期:T3 20例,T4 23例。治疗前本组43例患者均行直肠指诊、直肠腔内B超、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病检等检查。
1.2 治疗方法 本组43例患者,术前均采用直线加速器,SIEMENS PRIMUS 6MV X线,盆腔3野或4野照射,放疗总剂量为45 Gy/5周,每周5次,每次1.8 Gy;在放疗的第1和第3周,进行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输注d1~d5,氟脲嘧啶500 mg/m2静脉输注12 h d1~d5的同步化疗;并于放化疗完成后4~6周行手术治疗。术前复检肛诊、肠镜、B超、CT或MRI等项检查,本组手术病例均按TME原则施行,保肛手术采用强生公司Contour CS40 G切割闭合器及SDN33吻合器完成手术,术后2~4周追加2~4个周期化疗。
1.3 疗效评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病理完全缓解(CR),病理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毒性反应标准按照WHO和放射肿瘤治疗协会(POTC)的新辅助治疗毒副作用评判标准[1]。
1.4 随访 ①生存率:从放化疗第1次开始计算,直到患者死亡或最后1次随诊。②无瘤生存率:从根治手术后第1天开始到肿瘤复发或转移为止。③远处转移率:单纯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同时伴有远处转移均计算在内。④复查内容:体检、肛诊、肠镜、胸片、B超、检测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癌胚抗原,必要时行CT、MRI和核素等检查。
2 结 果
2.1 放化疗效果 本组43例患者,放、化疗前:T3 20例,T4 23例,放、化疗后降期25例,降期率达58.1%(25/43),CR 6例(13.95%),PR 19例(44.1%),NC 18例(41.86%)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2.2 手术情况 本组43例,40例行根治性手术,29例为保肛手术,3例因肿瘤完全消失未手术,保肛率74.4%(32/43),11例为Miles手术。
2.3 淋巴结转移情况 本组43例患者中,放、化疗前经直肠腔内超声及盆腔CT检查,3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79.19%(34/43),术后病理报告17例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阴率为50%(17/34)。9例放、化疗前诊断为无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1例有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率由放、化疗前的79.19%(34/43),降至放、化疗后的41.9%(18/43)。放、化疗前后淋巴结转移的对比见表1。表1 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对比(例)
2.4 术后病理 大体病理标本见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组织学显示:肿瘤组织内有大范围的变性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和血管闭塞。
2.5 毒副反应 本组患者均完成放、化疗治疗计划,仅出现1例Ⅲ度造血系统毒副反应,其他患者为Ⅰ~Ⅱ度;胃肠道反应均为Ⅰ~Ⅱ度,未发生Ⅲ~Ⅳ度胃肠道反应。
2.6 随访 从患者确诊治疗之日开始进行随访,截止2007年12月,失访3人,随访率93.12%,随访时间为13~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29例保肛手术者中26例术后半年内恢复控便能力,3例控便能力术后1年逐渐改善。本组患者无肛门狭窄,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有1例术后1年出现肝转移,总复发率为2.33%,无瘤生存率97.67%。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