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3年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 。其中男160例,女86例;早产儿42例,足月儿195例,过期产儿9例;体重<2500 g 44例,≥2500 g、<4000 g 196例,≥4000 g 6例;顺产120例,剖宫产91例,产钳或胎吸等助产35例;早发型89例,晚发型157例;社区感染217例,院内感染29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反应差、吃奶少或拒奶、少动、体重不增。其中发热137例,黄疸106例,腹胀33例,肝脾肿大87例,面色苍白35例,青紫42例,气急75例,频繁呼吸暂停42例,皮肤出血点11例,硬肿41例,抽搐11例。
1.3 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使用抗生素前在严格消毒下抽股动脉血做血培养,阳性者做药敏试验。
1.4 治疗和转归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根据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根据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疗效作适当调整,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适时给予血浆、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246例新生儿败血症治愈168例,自动出院61例,死亡17例。社区感染组治愈146例,自动出院57例,死亡14例。院内感染组治愈2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3例。
2 结 果
2.1 血培养结果 246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细菌分布:革兰阳性菌179株(72.8%),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16株(64.8%),包括表皮葡萄球菌83株,溶血葡萄球菌7株,模仿葡萄球菌6株,其他葡萄球菌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17.1%);肠球菌属15株(6.1%),其中粪肠球菌5株,屎肠球菌2株,其他肠球菌8株;链球菌属6株(2.4%),其中B群链球菌2株,其他链球菌4株。革兰阴性菌67株(27.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属28株(41.8%),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株12株(42.8%);大肠埃希菌21株(8.5%),其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4株(19.0%);假单胞菌属9株(3.7%);其他肠杆菌9株(3.7%)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2.2 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构成 见表1。表1 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病原菌构成
本院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2%,两者比例大致相等。晚期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12.7%和87.3%。
2.3 药物敏感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属几乎都对青霉素耐药,对半合成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80%~9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60%~70%,对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的耐药率为30%~50%,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0%~30%,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2%~5%,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杆菌属对氨苄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70%~80%,对三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50%~60%,对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的耐药率为30%~40%,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20%~30%,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5%~1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2%~5%,对碳青霉烯类(泰能)的耐药率为0。产ESBLS的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90%~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70%~80%,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30%~40%,对加舒巴坦的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20%~3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2%~5%,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0。
3 讨 论
我国以往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早期新生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晚期新生儿以葡萄球菌感染居首位。近年来,国内外资料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血培养的首位菌[3]。由于各地区细菌感染的种类存在差异,因此对本地区病原菌的监测更有实际意义。本组资料显示,本院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1%,两者比例大致相等。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晚期新生儿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12.7%和87.3%,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居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社区感染早发组以CNS、大肠埃希菌为主,晚发组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院内感染早发组和晚发组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故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以CNS居首位。
本组资料表明,CNS等葡萄球菌属几乎都对青霉素耐药,对半合成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普遍耐药,对利福平敏感,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故可用万古霉素加利福平治疗CNS所致的顽固性败血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