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25例为经肝活检、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AFP)检测确诊的临床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HCC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37~72岁,平均53.7岁;右肝癌17例,左肝癌8例;单发癌结节16例,2个或以上结节9例;肿块直径4~22 cm,平均6.4 cm。初发症状为腹痛、纳差、恶液质、黄疸等。经临床症状检查发现者20例,无自诉症状体检发现者5例。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1.5岁;右肝癌21例,左肝癌8例,肿块直径平均6.9 cm;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数目、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型、AFP值、肝功能Child分级等均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辅助检查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行B超、CT、DSA等影像学及血液、生化学检查。观察组14例、对照组18例患者经肝活检确诊。影像学检查明确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和结节数目及门静脉和(或)腔静脉癌栓以及肿块的血供情况。检查AFP、肝功能。所有患者TACE前均行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时间等术前检查。
1.3 治疗方式 观察组病例采用TACE、PEI时间间隔治疗,一般在TACE治疗后2周左右根据患者状况进行PEI治疗,PEI治疗后2~3周左右再次行TACE。每疗程为TACE 2~3次、PEI 2~4次。以后根据随访情况采用3个月~1年间隔进行TACE治疗和根据需要进行PEI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TACE治疗,每疗程3次,每次间隔1个月左右,后续根据随访情况采用3个月~1年间隔进行TACE治疗。
1.3.1 TACE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 TACE治疗的适应证及原则参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化方案(草案)》[1]。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血供状况,酌情做肠系膜上动脉或膈动脉造影,以寻找肝癌其他供血动脉,明确肿瘤数目、位置、类型、大小、供养血管以及动静脉瘘等情况。有动静脉瘘患者,先行明胶海绵栓塞,然后将导管尽量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分支,在透视监视下缓慢注入化疗药物,剂量为5FU 750~1 000 mg、CCP 150~200 mg、表阿霉素30~50 mg;注药后视肿瘤大小和沉积情况,采用丝裂霉素(MCC)、超液态碘化油混合乳化剂进行栓塞,碘化油用量为4~20 ml。栓塞时力求采用肿瘤血管的肝段性或亚肝段性栓塞,以防止栓塞剂造成其他脏器栓塞。
1.3.2 PEI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彩超探查TACE后肿瘤残存,精确选定进针途径,在无菌超声穿刺探头引导和监视下,将无水乙醇(医用分析纯99.7%)和碘化油混合乳剂,缓慢依次注入残存肿瘤内,至肿瘤完全增强,每次无水乙醇注入总量为5~20 ml。治疗中密切监测药物流向,以避免损伤瘤外正常组织。
2 结果
治疗后采取门诊复诊的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生存、生活状况,影像学检查肿瘤大小、数目变化、血供及转移等情况;动态监测肝功能、AFP变化水平。治疗后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 6~12个月内每2~3个月随访1次,第2年始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组及对照组以随访3年为对照点,了解患者病灶大小变化、复发的时间、数目以及死亡时间等。
2.1 患者生存状况 见表1。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5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5个月。观察组2年生存率(64.0%)高于对照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44.0%)高于对照组(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 表1 两组患者随访3年的生存情况
2.2 肿瘤大小 治疗后1个月复查,按实体瘤测量标准,以肿瘤最大层面两互相垂直的最大径乘积表示肿块面积。肿瘤缩小率=(治疗前最长径与宽径乘积-治疗后最长径与宽径乘积)/治疗前最长径与宽径乘积×100%。肿瘤缩小率>50%为显效,25%~50%为有效,<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观察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84%(21/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2%(15/2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后AFP情况 观察组显效(AFP≤20 μmol/L)者9例,有效者11例,无效者5例。对照组显效者6例,有效者12例,无效者11例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