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对SRP术前、术后DS的发生率以及DS牙数进行比较。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PLI和DS牙的VAS进行比较,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使用频数分析法评价DS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牙龈退缩程度和牙齿类型等方面的分布特征。
2 结果
在术前,3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DS的发生率为28.9%(n=11);术后5 min、1周和4周DS的发生率分别为34.2%(n=13)、52.6%(n=20)和
36.8%(n=14),术后1周D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DS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共有944颗牙齿接受了温度试验,其中发生DS的牙齿有34颗。术后1周,DS牙数上升至93颗(9.9%),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DS牙的VAS(4.1±1.7)也显著高于术前(2.9±1.7,P<0.05);术后4周,DS牙数和VAS显著下降,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RP术后1周和4周,患者的PL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为了比较术前术后DS牙敏感程度的变化,本研究将VAS在0.1~3.0之间的牙齿定义为轻度DS,3.1~6.0之间为中度DS,6.0以上为重度DS。术后1周,中度DS牙从术前的26%上升至54%,重度DS牙则从术前的9%上升至17%;术后4周,中度DS牙的比例下降至37%,重度DS牙则降为0(图1)。
在术后1周发生DS的 93颗牙齿当中,切牙48颗,占51.6%;尖牙5颗,占5.4%;前磨牙34颗,占36.6%;磨牙6颗,占6.5%;切牙和前磨牙较尖牙和磨牙更易于引起DS。牙龈退缩1 mm以内的牙齿有11颗,占11.8%;退缩1~2 mm的31颗,占33.3%;2~3 mm的30颗,占32.3%;3~4 mm的15颗,占16.1%;4 mm以上的6颗,占6.4%(其余3个时间段的资料因无显著特征而未列出)。
在术后1周的20例DS患者中,40~49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各有6例,各占30.0%;20~29岁、30~39岁和50~59岁各有3例,各占15.0%。在术后1周的20例DS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在18例未发生DS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例。DS患者中的女性比例(45%)显著高于未发生DS的患者(11%),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问卷调查显示术后1周,90%的DS患者对较冷的食物或饮料敏感,55%的DS患者对酸性食物或饮料敏感,均高于术前和术后4周。其余如热、甜和刷牙等刺激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牙周治疗后牙本质过敏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SRP在去除牙石和菌斑的同时,还去除了牙根表面20~50 μm的牙骨质,直接导致牙本质小管大量暴露[6]。组织学研究证实,DS牙的牙本质小管大多处于开放状态,易接受外部刺激而产生DS症状[7]。在本研究中,术后5 min时DS的发生率、牙数和VAS与术前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SRP术后牙体表面形成了一层主要由牙骨质和牙本质碎屑等微晶体组成的涂层[8],使牙本质小管暂时处于封闭状态。随后,在酸性食物和牙膏等摩擦剂的作用下,涂层逐渐溶解,牙本质小管大量开放[9],牙本质的敏感程度开始加重。在本研究中,SRP术后1周时DS的发生率、牙数和VAS均达到顶峰,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中度和重度DS牙的比例也较术前明显增加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SRP术后DS的维持时间一般在2~3周,随着唾液和食物中钙磷离子的再沉积以及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部分开放的牙本质小管重新封闭[10],故在术后4周时DS的发生率、牙数和VAS均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Suge等[11]认为,口腔卫生控制良好的患者的DS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菌斑在DS的病因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RP治疗后,处于开放状态的牙本质小管为细菌提供了入侵通道,细菌分泌的毒性物质不仅能够刺激牙髓神经末梢降低其对流体动力学刺激的阈值[12],还能够促使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出现脱矿[13],导致牙本质小管的直径扩大。根据泊肃叶定律,小管内液体的流量与直径的四次方成正比,小管直径的扩大将直接导致小管内液体流量增加,进一步加重牙齿对异常刺激的敏感程度[11]。
菌斑控制可促进开放的牙本质小管重新封闭[11]。术后4周时,伴随着PLI的明显下降,中度DS牙的比例下降和重度DS牙的消失,提示菌斑控制可能有助于减轻DS的症状。
Fischer等[14]认为,切牙和前磨牙易于发生DS。在本研究中,切牙和前磨牙分别占DS牙总数的51.6%和36.6%,说明牙齿的解剖因素与DS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