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有四个因素能预测ECH至CCH的转变: (1)病程长短:病程长于20年的ECH有20.5%转为慢性,短于20年的仅9. 4%转慢性。但病程影响也并非很大,因疾病病程越长,其转变类型机率越高; ( 2)较晚的发病年龄: ECH 平均发病年龄27. 1岁, SCCH则为34. 9岁; (3)男性性别: ECH患者中分别有9. 1%的女性, 13. 6%的男性转为慢性。研究中涉及女性患者较少,所以可能高估了男性影响; (4)丛集期、缓解期特点:与未发生转变的ECH相比,更多SCCH在转慢性前有长于8周的丛集期,缓解期短于6个月,每年有1个以上丛集期或更频繁的散发性发作。
而以下因素能促进CCH转变为SECH: ( 1)应用预防性药物治疗:由CCH转为SECH的患者中,约56%使用了预防性药物治疗; ( 2)发病时早:SECH平均发病年龄26岁,而PCCH为35岁左右;(3)超过20年的病程:病程长于20年的CCH患者,仅有46. 6%始终保持慢性; (4)男性性别:因研究中ECH患者均为男性。
四、CCH与社会习惯、头部外伤及遗传的关系据研究多达90%的CH 患者吸烟或曾有吸烟习惯, CCH与ECH, PCCH与SCCH有一定差异,更多CCH男性患者及SCCH患者有吸烟习惯,每天吸烟量更大。CCH、PCCH患者分别较ECH、SCCH饮酒者更多且饮酒量更大。CCH、PCCH 患者每天饮用咖啡量更多。可见,吸烟、饮酒和咖啡等习惯多见于CCH患者,这是患CCH后的继发现象,还是对CCH发病起作用的因素,尚无定论。
头部外伤与丛集性头痛有关联。意大利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更多CH患者有头部创伤史,与ECH患者相比,更多CCH患者有头部外伤史, CCH的头部外伤大多与头痛在同侧,且更多发生于CH初发病前。PCCH的头部外伤史少于SCCH,但更多发生于CH发病前。28例SCCH中4例发生了第二次头部外伤,且都在阵发性转为慢性之前。头部外伤可损伤颅内外的周围或中枢神经结构,成为CCH的诱发因素。但也可能是CCH患者的特殊生活习性加大了发生头部外伤的机率。
丛集性头痛也受遗传的影响。目前认为CCH与ECH间似乎没有遗传因素上的差异。El等2002年的研究显示, 10. 75%的CH 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 CCH中有20%属家族性CH, ECH有9. 52%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五、神经影像学
PET研究显示CH发作同侧的下丘脑下后部在发作时活动增加, CCH与ECH间无差异。另May等用三维形态测定法,发现CH患者与健康人的下丘脑下后部灰质密度存在显著结构差异, CCH 与ECH间未作比较。这些发现提示CH的发病与下丘脑关系密切,为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促成了新的治疗措施。
六、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 氧疗 有研究显示CCH 氧疗有效率68.4%,低于ECH的78. 8%。另有研究用高压氧分15次、每两天1次持续4周治疗CCH,效果优于安慰剂。高压氧治疗组的发作次数、药物用量均有下降,而安慰剂组无变化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2. 曲普坦类药物 Gobel等1998年的研究显示皮下注射舒马普坦(选择性5HT1 受体激动剂)治疗CCH有效,但不及对ECH 的治疗效果,起效也较慢。Schuh - Hofer等研究显示,舒马普坦鼻喷剂对ECH的疗效优于CCH,而Van Vliet等2003年的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舒马普坦鼻喷剂对两者疗效无差异。口服佐米曲坦(选择性5HT1D受体激动剂)的双盲交叉研究中,治疗ECH有效率为46. 8% ,优于安慰剂,但治疗CCH与安慰剂效果无明显差异。
3. 麦角类药物 二氢麦角胺对CCH的疗效逊于ECH:用药后46%的CCH与73%的ECH头痛完全缓解,但其似乎还能促进CCH向ECH转变: 17例用该药治疗完全有效的CCH,有3 例转变成了ECH。美西麦角对于约65%的ECH 有效而仅对20%的CCH有效。
(二)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