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费论文:慢性骨髓炎新疗法作用机制分析
慢性骨髓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侵袭和破坏而成。随着CT、MR I及彩超的普及, 可早期发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变。在CT、彩超引导下的脓肿穿刺病源学检查, 穿刺引流治疗, 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和疗效大大提高。但慢性骨髓炎仍是骨科研究热点病种。本文将围绕感染控制, 病灶清除, 缺损修复三个环节, 对慢性骨髓炎的新疗法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1 感染控制
1.1 病原菌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使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种类发生变化, 产生细菌变异, 细菌耐药。目前发现,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率已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 说明球菌感染率下降,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上升, 内源性“正常菌群”及周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化脓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发现的“L”型细菌是敏感细菌的细胞壁部分或全壁缺失而产生的变异菌, 具有往复返祖的生化还原特性。当患者抵抗力下降, 或破坏细胞壁的抗生素在骨髓腔内浓度下降时, 可返祖成金黄色葡萄球菌, 使骨髓腔内炎性产物急骤充塞哈佛氏管, 压迫滋养毛细血管, 使小静脉回流障碍, 从而引发骨组织正常代谢障碍, 导致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过度活跃, 使骨的破坏吸收和再生修复失去动态平衡, 是引发慢性骨髓炎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根源。
1.2 抗感染药物 近年细菌耐药、变异, 给临床选药带来较大困难。利福平和几丁糖联合使用, 为慢性骨髓炎提供了新选择。利福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L”型细菌具有双重杀灭作用, 能缓解骨性剧痛。几丁糖又名甲壳素, 从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提取, 具有广谱抗菌, 缓解骨感染作用; 与利福平联合使用, 能增加利福平的抗菌效力, 并减少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几丁糖在窦道和创面的局部运用, 可促进血管平滑肌及血管内皮细胞再生,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伤口愈合。对四肢创伤性骨髓炎, 若无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 内固定恰当者, 早期口服利福喷丁(一种新型半合成利福霉素, 比利福平具有更强的亲脂性,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能及时扭转病情, 避免病情恶化, 最终达到治愈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1.3 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式
1.3.1 局部载药缓释系统 慢性骨髓炎病灶局部给药, 病灶抗生素浓度较全身给药高数倍至数百倍。血清浓度低, 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缓释系统解决了病灶局部抗生素浓度的维持问题, 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PMMA抗生素链株, 明胶海绵, 乳酸聚合物, 载药基质明胶, 到多孔玻璃陶瓷, 羟基磷灰石, 最后到磷酸钙人工骨, 历经了不断完善和创新过程。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颗粒有直径200~300μm的微孔, 吸水性好, 对加入的抗生素不敏感, 可任意加入抗生素并可使用较高浓度, 可降解, 组织相容性好, 其细小颗粒可填至病灶盲端而使杀菌作用更为有效, 是一种良好的抗生素局部缓释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