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5 Keratin16hybridization in situ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200
图6 实验组角蛋白K16原位杂交(略)
Fig6 Keratin16hybridization in situ of treated group ×200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中研究报道它与感染、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酶的改变及遗传因素有关.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张三大特征,从而出现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棘细胞层增厚、表皮突延伸呈棒状、真皮乳头上伸呈杵状改变.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其发病机制,曾经有学者设计了多种动物模型,其中心得安外涂所致豚鼠耳背部皮肤银屑病样皮损的方法由于简便易行,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制备银屑病动物模型.
本实验中我们以50g L-1 的心得安乳剂外涂于豚鼠耳背部皮肤,不但重复了Gaylarde等[1,2] 以心得安涂药在豚鼠侧背部皮肤造成的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诸改变;还见到了广泛或灶状的颗粒层消失及表皮突延长呈棒状和真皮乳头上伸呈杵状改变,这些特点更加接近人类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由此可见,心得安外涂在豚鼠皮肤引起银屑病样皮损从组织病理学上观察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重复性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在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中,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是主要的特征.过度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同时出现了异常的角蛋白表达.早在1960年Roth-berg就发现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表皮角蛋白就有差异,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K5/K14,K1/K10,K6/K16和K17的变化.在正常表皮内,K5/K14的转录主要在基底层,而基底上层基本没有,其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并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 .Holland等[4] 和Thewes等[5] 发现银屑病皮损内K5和K14的水平同正常表皮相比发生了变化,K5明显降低而K14却显著增高.K1和K10在正常表皮只是在基底上层大量表达,被认为是表皮正常表达的标志[6] .银屑病皮损处K1和K10的表达较正常表皮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角蛋白K6和K16的表达.K16是过度增生的表皮的特征,同时它在银屑病活动性皮损边缘处也有表达,被认为是基底层以上细胞的一种早期变化[7-9] .Thewes等进一步证实临床上银屑病患者尚未受累的皮肤也有K6和K16的表达,该发现可以很好的解释Kobner现象,认为K16可以作为检测银屑病的有效标志;K17在正常人表皮不表达,而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处出现高表达,被认为是银屑病相关性角蛋白[10,11] .同时,最近的研究发现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s)在银屑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13] .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心得安所致的豚鼠银屑病样皮损中角蛋白K14,K16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P<0.01),得到了与人类银屑病皮损一致的结果,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了心得安外涂所致银屑病样皮损的豚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但角蛋白K17则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此种动物模型只是在一些方面较好的模拟了人类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但由于人类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在没有准确地找到其致病基因的前提下,所有的动物模型都会有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