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组。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再以快薇乔可吸收缝线自切口一侧顶端作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达对侧顶端,打结后剪断,术后3~4 d出院。
5)E组。直接用一号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皮肤3~5针,术后6~7 d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时间至术后2个月,切口愈合等级,炎性反应,腹壁切口软硬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情况 A、B两组腹壁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C和D组分别有3和4例伤口部分裂开,E组腹壁伤口化脓1例,裂开1例,通过清洁伤口换药后悉数愈合。5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
2.2 脂肪液化 部分病人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脂肪液化现象,有量多少不一的黄色油性液体自切口流出,经过挤压伤口排尽伤口里面的积液,换药1~3次后伤口干燥,愈合良好。A、B、E3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C、D两组间的差别也无显著意义(P>0.05)。但是C、D两组分别与A、B、E 3组之中的任意一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3 缝线反应 E组在丝线很大的张力切割压迫下针眼扩大,针眼及其沿线受力部位的皮肤明显红肿,一部分针眼里有少量粘性脓性分泌物,缝线反应率100%。A、B、C、D组发生缝线反应率低,且程度轻,表现为切口局部微红,或是突起于皮肤的红白小点,小点下为冒出于皮肤的缝线,将之挑出即愈。A、B、C、D组与E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
2.4 皮肤对合 术后2个月随访时,E组腹壁切口和针眼处暗红色色素沉着和疤痕明显,且皮肤对合欠平整。A、B、C、D组皮肤切口对合整齐,疤痕呈细线状。其中A、B组疤痕柔软性好;但C、D组切口处皮肤明显低于上下临近部位皮肤的高度,用手拿捏切口,感觉切口处腹壁组织僵硬缺乏弹性,部分有明显皮下硬结。C、D组分别与A、B、E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5组切口愈合情况见表1。表1 5种缝合方式的剖宫产横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手术后的治愈效果,而且要求将术后疤痕淡化到最低的限度。外科缝合材质的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爱美的需求。传统方法使用天然蚕丝蛋白为材质编织而成的丝线缝合皮肤全层,由于编织丝线上具有微小的空隙可以让细菌停留,而体积比细菌大十几倍的吞噬细胞却不能到达空隙里杀灭细菌,而且丝线里的丝蛋白具有亲水性,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与人工合成缝线相比,丝线的理化结构使其具有最大的细菌黏附效果[1]。当1g组织上的细菌总量超过1×105 时,外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风险明显升高,而在丝线存在的情况下,1g组织上存在100个金色葡萄球菌便可发生感染[2]。丝线除了有引起切口感染之虞外,由于它是动物蛋白,在人体内通过细胞的酶解作用而降解,所以会引发缝线周围的炎性反应和变态反应[3]。用丝线缝合的伤口,除了切口处疤痕外,在丝线经过的针眼以及经受它压迫的皮肤会留下永久的色素沉着甚至疤痕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随着人们对手术质量和美观的要求,人工合成的缝线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由惰性化学材料制成,无抗原性,在人体内通过自身水解而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无异物残留,组织反应小,伤口红肿轻,疤痕不明显[3]。人工合成的单股缝线,表面光滑,细菌难以附着,而多股编织缝线,其表层面有涂层,覆盖了编织线里面的微小缝隙。 有研究报道,可吸收缝线窦道炎发生率为1.3% ,而丝线的缝线窦道发生率为7.1%[2]。本文中B、D两组采用快薇乔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该缝线细滑,可以光滑穿行组织,对组织拖拽和损伤小,缝线周围组织反应极小,在伤口愈合时期能保持应有的张力,而后吸收迅速,不用拆线,降低了缝线反应、感染和粘连的危险,术后疤痕平整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