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频谱 动脉轻度狭窄的频谱的频带轻度增宽,峰值流速无明显变化或轻微加快;中度以上狭窄表现为频谱充填,峰值流速加快,狭窄远端的血流频谱低平;严重狭窄时近端血流阻力增大;闭塞端动脉腔不能引出多普勒频谱,并且同侧远端动脉频谱呈高阻力型,甚至出现反向波,对侧动脉可代偿性内径增宽、流速加快和血流增加[1]。
2.2.3 检测结果 本文683例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中,489例有动脉斑块,占检查者71.60%,其中仅有双侧颈总动脉斑块275例,右侧颈总动脉斑块48例,左侧颈总动脉斑块66例;双侧颈内动脉斑块12例,仅左侧颈内动脉斑块24例,左侧颈内动脉斑块30例;右侧颈外动脉斑块2例,左侧颈外动脉斑块3例;双侧椎动脉斑块8例,右侧斑块5例,左侧2例。颈总动脉合并颈内动脉斑块8例,合并颈外动脉斑块3例,合并椎动脉7例。斑块大小厚约1.5~8 mm,最宽约33mm,最重的整个管腔被斑块几乎占据,颈总动脉斑块在膨大部为多(416例,占颈总动脉斑块的88.32%);颈内动脉斑块发生在分叉处附近较多(66例,占颈内动脉斑块的88.19%);颈外动脉斑块也是发生在分叉处较多(7例,占颈外动脉斑块的87.5%)。动脉内膜局限性增厚94例(双侧颈总动脉53例,右侧颈总动脉36例,左侧颈总动脉5例,占总检查者13.76%),最厚约1.4mm。动脉管腔局限性变窄50%以上45例,血流加速39例,流速减慢5例,未探及血流信号1例,阻力指数(>0.75)增高97例。规则性斑块181例,年龄较小,不规则斑块308例,年龄较大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动脉退行性、增生性的全身性疾病,年龄为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是内膜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指纹形成,表现为内中膜增厚,这也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损害的重要标志,正常内中膜<1.0mm,如内中膜≥1.0mm即为增厚。内膜损坏进一步加重,形成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测量是由表面的纤维帽至血管壁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1.5mm即判定为斑块形成。本文检查者年龄较大,所以检出斑块的阳性率较高,而且年龄越大斑块越多越大,因此年龄与动脉硬化关系极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心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而日益受到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测是了解粥样硬化的窗口,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检测结果与组织学上的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心血管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内中膜厚度与斑块的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管壁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动脉传输功能和弹性降低的原因[2]。病理学已经证明:动脉硬化病灶多分布在血管分叉处的外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流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的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本文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大部分(约占斑块的88%)发生在膨大部分叉处,颈内外动脉斑块也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附近,这与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由于颈动脉血流不断流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脱落的可能,栓子脱落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本文脑梗死者均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早期诊断动脉硬化并区别斑块的形态、性质,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尽管高分辨力B超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够显示斑块形态和密度,而斑块超声异质性与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坏死组织间的差别尚不清楚,测定的标准尚须进一步研究。但仍能反映颈动脉内中膜是否增厚,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情况,还能检测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还能确立是否采用外科手术剥离或支架手术方法或内科药物治疗等;术后疗效评估,选择药物治疗后观察斑块变化、评估预后,为预防大血管粥样硬化、预防脑卒中提供动态检测依据,增加病变治疗机会,提高治愈率;又因其无痛、无创、分辨率高、清晰度好、重复性强等特点。因此彩超检查评价动脉壁病变的发病情况,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预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文图片见封二、封三)
【参考文献】
1 李建初,袁光华,柳文仪,等.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92-100.
2 彭若宇,周沅桐,吴月英,等.75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结构变化及相关关系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