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及细菌通用引物的设计根据Genebank上双歧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3]、参考文献重复率较高的引物及引物合成公司(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议设计本试验所用引物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细菌的通用引物、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8]和齿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9]。本试验引物序列及预计扩增长度见表1。
1.6 细菌DNA的提取及PCR反应
将备用的细菌离心,收集沉淀,按照细菌DNA提取试剂盒的要求提取总DNA,-70 ℃保存。PCR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为25 μL,其中Tag酶12.5 μL,10 μm·L-1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1 μL,去离子水9.5 μL。混匀后离心5 s。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2 min,然后95 ℃变性30 s,56.7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0个循环,72 ℃最终延伸5 min。PCR扩增产物在质量分数为1.5%琼脂糖凝胶和Tris硼酸盐乙二胺四乙酸(Tris/borate/ethylenediaminotetraacetic acid,TBE)缓冲液中电泳30 min,电压220 V。采用Bio-Rad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记录电泳条带。
1.7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S-ECC组和无龋组儿童菌斑中双歧杆菌的检出率进行2个率比较的卡方检验分析,对S-ECC组儿童不同部位的双歧杆菌检出率进行行乘列表的卡方检验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经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PCR鉴定,2组儿童的双歧杆菌检出率见表2,同一儿童不同部位的双歧杆菌和齿双歧杆菌的检出率见表3。由表2可见,40例S-ECC组儿童中有19例检出双歧杆菌,30例无龋组儿童均未检出双歧杆菌(表2),2组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3可见,儿童口腔不同部位的双歧杆菌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齿双歧杆菌在不同部位检出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PCR产物电泳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有细菌通用引物的PCR产物表达;检出双歧杆菌的样本既有细菌通用引物的表达,又有双歧杆菌通用引物的表达(图1);检出齿双歧杆菌的样本,既有上述2种通用引物的表达,又有齿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的表达(图2)。M:DNA Marker;S:唾液;W:白垩斑菌斑;D:龋坏组织;1:双歧杆菌通用引物;2:细菌通用引物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3 讨论
菌斑细菌在龋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生态菌斑学说,儿童龋的发生并不是单一致龋菌的作用,而是口腔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由变异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韦荣菌、奈瑟菌等口腔常驻菌共同作用的结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30例无龋儿童均未检出双歧杆菌,40例S-ECC儿童有19例检出双歧杆菌,检出率为47.5%。双歧杆菌在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唾液27.5%,光滑面菌斑27.5%,白垩斑菌斑20.0%,深龋龋坏组织22.5%;齿双歧杆菌在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唾液10.0%,光滑面菌斑7.5%,白垩斑菌斑7.5%,深龋龋坏组织10.0%。由此可见,双歧杆菌在S-ECC儿童龋齿发生的不同阶段均有检出,推测其存在和口腔环境有关,并伴随龋齿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齿双歧杆菌的检出情况也证明其为口腔双歧杆菌的活跃菌种[11]。本试验进行的PCR鉴定结果显示:S1、W1、D1为不同部位样本与双歧杆菌通用引物扩增的PCR产物;S2、W2、D2为其与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的PCR产物(图1);所有样本均有细菌通用引物的扩增产物,但只有定植着双歧杆菌的样本才有其特异性表达。在口腔双歧杆菌中,齿双歧杆菌最早被检出,其性状也最为活跃,S3、W3、D3为其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表达(图2)。Becker等[3]的研究表明,S-ECC儿童的双歧杆菌检出率可达70%,并推测它可能是深龋的主要致龋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