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观察组 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待患者麻醉后,于颞侧隧道式透明角膜切 口,切口长度3~4 cm,完成后,使用前房穿刺刀在角膜缘开一辅助切口。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使用破囊针进行连续的环形撕囊,直径约为0.5 cm,然后在截囊口及皮质内注射平衡液,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使用超声乳化仪,核碎方法为原位法对患者进行晶状体核乳化。清除晶状体皮质,注入黏弹剂,于 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吸出黏弹剂。待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切口,若切口有漏水的情况发生,需对切口进行缝合。
1.2.2 对照组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药物对其眼压进行控制,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手术时,首先放出患眼房水,然后注入黏弹 剂,于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缩瞳后切除小梁,最后对虹膜进行复位。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前眼压、中央前房深,以及手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各自特点。在手术完成之后,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以及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在确认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后,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 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比较
见表1。经过正态分布以及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后,确认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在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以及眼房角开放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比较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见表2。在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和眼房角开放程度分别为(15.6±2.46)mm Hg与(69.7±8.4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8.7±3.28)mm Hg与(81.2±9.11)°(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为(3.24±0.13)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0.18)mm(P < 0.05);两组患者在视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2.3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主要出现的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及前房炎症。见表3。观察组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前房 炎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在角膜内皮水肿以及人工晶状体偏位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