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147例患者中,共有25例被证实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122例未发生DVT。
2.1 膝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7.0%
2.2 DVT与D-Dimer的相关性:DVT(+)组D-Dimer浓度范围420~1994 ug/L,DVT(-)组D-Dimer浓度范围12~1021 ug/L。
表1显示膝部骨折患者DVT(+)组与DVT(-)组,应用χ 2检验,D-Dime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DVT与性别的相关性:表2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男性94例,形成DVT(﹢)17例,女性53例,发生DVT(﹢)8例,应用χ 2检验,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DVT与年龄的相关性:表3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65岁患者14例,发生DVT(﹢)2例,<65岁患者133例,发生DVT(﹢)23例,应用χ 2检验,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DVT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表4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股骨远端骨折27例,形成DVT(﹢)8例,胫骨近端骨折120例,发生DVT(﹢)17例,应用χ 2检验,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6 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后的治疗:本研究147例膝部骨折患者中,共计25例在手术前发生DVT。在最终经静脉造影证实后,25例均予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同时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25例均未发生PE及其他并发症。骨折后予以抗凝治疗,同时正常进行手术后下肢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骨折均如期愈合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Dimer浓度的相关性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的相关性
表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年龄的相关性
表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DVT是一种涉及多因素、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疾病,其中涉及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DVT发病率高;DVT死亡率高;DVT易误诊 及漏诊,漏诊率高达80%以上;DVT诊断明确并经过治疗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研究DVT与PTE,判别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856年Virchow提出造成DVT的3大因素:迟滞的静脉血流、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这个理论虽然经历后人不断完善和发展,主体内容 仍未改变,而手术及创伤患者包含了这3种危险因素,制动或出血性休克均可致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可能激活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的凝聚。而 手术及创伤可造成凝血酶原的释放,明显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
创伤患者DVT和PE主要发生于受伤之后和手术之前,创伤会诱发高凝状态的出现,严重创伤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状态,一般认为血栓形成往往发生于创伤之时或创伤后短时间内[1]。据国内文献报道,发病时间多为伤后3小时~5天,平均为2.6天[2],美国多为7天。 目前,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3、4、5、6、7],但由于它的有创性和昂贵价格,还不能被所有患者接受。因此,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和肺栓塞的诊断,国际上趋向接受包括患者的临床评估、D-Dimer浓度、血管超声等无创检查以及血管造影在内的逐步诊断法[8]。
本研究147例患者中,共有25例被诊断为DVT,发生率为17.0%,而且这25例患者D-Dimer浓度与DVT(﹣)组D-Dimer 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浆D-Dimer浓度对膝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在本研究147例膝部骨折患者中,性别和年龄与DVT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类型与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