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可以放映作者所掌握的文献量和对学术问题理解的深度,是衡量一篇论文优劣的尺标。由于讨论部分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医学工作者不得不重视讨论部分的写作。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医学工作者对部分写作存有较多问题,为此,医刊汇整理了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方法。
其一,讨论要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论文从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这个“特殊性”开始分析逐渐地讨论到引起这个现象的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或者佐证,也可以从实验结果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到观点并进行评述。这个过程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其二,数据的处理尽量采用图、表、文综合的表达方式。避免罗列数据论.文.客.服.QQ,81995535,要体现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图、表、文相互重复说明同一组数据,只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图或表中具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除了描述数据或者图中的趋势之外,尽可能地使用统计的方法在去除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避免出现用特殊的数据产生一般性的结论的错误。
其三,讨论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可能是”。因为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实验结果的原因,作者应该通过假设的方法去分析。但是,不能够通过“可能是”提出假设就结束,而是应该进一步的设计实验进行求证。提出假设,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设计实验验证,则是寻找实践上的可能性。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符合则说明假设的正确,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其四,讨论过程中要将正面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研究当中,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错误的方法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通过对比正反的实验结果可以使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使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其五,关于文献的引用。国内的作者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量,甚至有大量的文献都是二次引用,连原文都没有看到。有的作者不引用或者没有系统地引用文献,要么是认为不重要,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故意回避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是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导致论文分割,使得读者无法系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研究结果。因此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上述的三种现象。
其六,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某些数学辅助手段的论文论.文.客.服.QQ,81995535,除非文章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假设的内容,否则应避免过于详细地进行数学推演。因为,毕竟是以数学为工具而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如果有必要详述整个过程,可以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供读者参阅。
其七,讨论过程中应指明作者的研究潜在的局限和缺点。国内作者不喜欢谈自己研究的不足,似乎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有缺陷,甚至选题有问题。这也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要尽力摒弃这种思维方式。指明局限性,不仅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更能增加文章的客观性。
另外,为了让讨论部分更有深度,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论文作者该如何写作呢?
当所有指标都符合预期时,论文作者撰写讨论时就相对轻松一些,但是要分清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撰写时以重点指标为主,辅以其他指标的补充。
更多医学论文发表及评审条件相关信息推荐:
医学全在线-论文频道(www.lindalemus.com//www.lindalemus.com/lunwen/)第一时间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医学职称评审公告、评审结果、论文评审条件、期刊目录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