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病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315例恶心呕吐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组156例患者予以常规的止吐治疗,乙组159例患者根据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好转时间,另外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恶心呕吐好转时间短于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并可提高治疗效果,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治疗效果
恶心呕吐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恶心以胃部不适、胃脘部胀满为主要表现,且多伴有流涎和反复的吞咽动作,通常是呕吐的前奏[1];呕吐是胃部反射性强力收缩,并在食管、膈肌、腹肌及口腔等部位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胃内容物从口腔排除体外的动作,二者可或不相互伴随[2]。恶心呕吐病症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严重者可使患者出现发热、脱水、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症状[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消化内科收治的315例恶心呕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旨在为恶心呕吐病症的处理提供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8年2月~2019年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315例恶心呕吐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6例予以常规止吐治疗者为甲组,159例根据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为乙组。甲组中男80例,女76例;年龄18~80岁,平均(45.5±15.6)岁;病程3h~6d,平均(2.0±0.5)d。乙组中男81例,女78例;年龄18~82岁,平均(46.0±15.0)岁;病程2h~6d,平均(2.0±0.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消化内科就诊;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年龄≥18岁;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药物中毒患者;伴有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者。
1.2方法
甲组予以常规的止吐治疗:以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江苏金丝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768)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混合后静滴,静滴时间应≥30min,1次/d;甲氧氯普胺片(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142)5mg/次,1次/d;维生素B6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22)口服,50mg/次,3次/d。乙组根据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胃肠炎症及溃疡者,以抗生素治疗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0932)口服500mg/次,3次/d,甲硝唑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388)200mg/次,3次/d,奥美拉唑钠肠溶胶囊(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92)口服20mg/次,2次/d;胃肠道痉挛者,予以山莨菪碱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889)5mg肌肉注射,1次/d;胃肠动力障碍者予以莫沙必利(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口服5mg/次,3次/d;肝脏、胰腺及胆道疾病者则分别予以保肝、抑制胰液与胰酶分泌、胃肠减压等治疗;心理及精神因素者,予以心理疏导,并配合抗抑郁、镇静类药物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d的结果。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症状好转时间。(2)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效果。显效: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精神、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好转,精神、饮食有所恢复;无效:恶心呕吐症状及精神、饮食状态较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好转时间
两组的恶心呕吐好转时间比较乙组短于甲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效果比较
甲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10%,乙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60%,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典型症状,是胃肠道遭受刺激性损害后的反射性、保护性动作,多与消化道疾病及身体功能的异常有关,患者不仅伴有主观的不适感受,还可对其正常的饮食造成影响,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严重者可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及新陈代谢障碍,对机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对于存在恶心呕吐的患者,需及时予以有效的干预,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恶心呕吐好转时间比较乙组更短,两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对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患者予以针对性病因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乙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性治疗可提高对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的治疗效果。临床常规对于恶心呕吐的治疗,多以采用对症的止吐处理,并予以补充体液和维生素,以促进机体的稳定,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该方法虽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但患者的病因未达到解决,因此治疗效果有限[6]。由于恶心呕吐病症的病因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系统,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应考虑恶心呕吐为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7]。一般根据恶心呕吐的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的恶心呕吐多伴随发热、腹痛等其他不适症状,预示着疾病处于变化之中,此多为急性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所致,此类型的病因较容易判断,且在解除病因后,患者可较快恢复[8]。慢性的恶心呕吐多病程缓慢,且病机复杂,容易被患者忽视,多病程较长,其病因的判断相对较困难,如慢性的胃炎、胃溃疡、胃轻瘫或肝胆疾病。因此在临床的诊疗过程中,应耐心仔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并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寻找被掩盖、忽视的症状,仔细的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9]。综上所述,对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患者应予以辨别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以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德凤,胡正先.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临床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154~155.
2曾令涛.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2):85~86.
3黄河.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120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6):81~83.
4王晓维.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3):98~100.
5许秀珠.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3):97~98.
6李莱.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108~109.
7苟松柏.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0):98~99.
8罗晓惠.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医药前沿,2017,7(30):24~25.
9郭仲响.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4):25~26.
作者:杜艳梅 单位:商丘市中心血站
更多医学卫生职称职务资格评审条件和论文期刊要求相关信息推荐:
联系方式详见:医学全在线论文投稿联系方式
医学全在线-论文频道(www.lindalemus.com/lunwen/)第一时间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医学职称评审公告、评审结果、论文评审条件、期刊目录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