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中医复习 > 正文
七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绪论(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7/31 字体: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知识点表解】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的
                                   形态、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
                                   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
                                   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属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
                                         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医学理论体系。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农学、生物、
                                         矿物、植物、军事、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
                                         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体系的概念    特征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等诸多创新。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
                     殷商时期,发明了酒及汤液,且应用“毒药”治病
                     西周时期,较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并确立了病名
                     春秋时期,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常用的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
     医药知识积累              治疗方法                                          成书,是我国现存最
                     奉国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解释病因,可谓医学的萌芽阶段     早的医学巨著。
                     战国时期,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医药水平的提高积累,《五十二
                               病方》的成书,古代哲学的渗透等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人对四时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产生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两种                  解剖尸体,了解脏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观察                  将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通过对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
     方法    整体观察法      活着的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建立了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先秦时期,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
     古代哲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社会统一性
                                     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
     理    理论框架                  构建藏象经络理论,详述脏腑功能                
     论    的建立     《难经》——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四大经典的成
     体                               《伤寒论》,以六经辨伤寒      创立辨证         书,标志着中
     系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论治理论         医学的飞跃,
     的                                                                             形成理法方药
     确               《神农本草经》                                                一体的独特医
     立    治疗技术   (最早药学专著)                                                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                             针灸理论和手法
                                              穴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魏晋隋唐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时期                    
                 唐·孙思邈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宋金元                  刘完素认为                          寒凉派
     时期                                
               金元四大家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攻邪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
                       明·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集成性著作   清·《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明                      的“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清           
     时            李中梓的“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期   某领域                   《内经》        基    明·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的发展   温病学理论源于  《难经》        于          叶桂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治理论。
                                   《伤寒杂病论》  此    清    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发展了湿热病理论。
                                                               吴瑭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理论。
                                 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搜集和整理前人                                          中西医学汇通专著。
               学术成果          中西汇通:如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对中西双方在学术。
     近代和                                                            上的沟通有所贡献。
     现代      现代中医理    梳理研究更加规范、系统:《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论发展的三    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中医。
               大趋势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探讨中医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①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的                            ②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③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④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⑤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含义: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概述            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
                 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心——小肠            舌、面、脉等   
           五              以五脏为中心            肝——胆              目、爪、筋等    有诸内
           脏    整体性    以心为主导      内脏    脾——胃      体表    口、唇、肉等    必形诸外。
     生    一    的形成    以经络为联系            肺——大肠            鼻、毛、皮等   
     理    体                                      肾——膀胱            耳、发、骨等
     上    观              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的          有机整体的    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    维持协调平衡,
     整          各脏腑组织    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    促进生命活动。
     体          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性    形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    精、气、神    精为基础
           神    物质基础    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          为  人  身    气为动力  
           一                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            “三  宝”    神为主宰      “形与神俱”。
           体    二者关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    形神统一是生
           观    及意义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                命存在的保证

     病    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理
     上            有机整体的    相互影响    局部病变是
     的            各脏腑组织    相互传变    整体的反映。
     整    表现
     体            形神统一    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性            的整体      精神情志的失常—— 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    意义:视其外应,以测内脏,则知所病。
     断                    测脏腑精气虚实。
     与                    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
     防                    知脏腑精气盛衰。
     治                    候病邪之所在。
     的            形神共养以防病。
     整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体    防治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性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形神共调,“治神”为首。
(2)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
  ①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气血                    春温  阳气发泄  多汗少尿。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津液   均呈季节性变化   夏热  气血趋表  脉多浮大。
                                      脉象                    秋凉  阳气收敛  多尿少汗。
                                                              冬寒  气血趋里  脉多沉小。
     自然界                                               平旦——收。
     对生理    昼夜晨昏对    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   日中——长。
     的影响    人体的影响    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日西——收。
                                                         夜半——藏。
                                     东南——气候湿热              稀疏。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腠理
                                      西北——气候燥寒              致密。

                                                     春——多温病。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性多发病    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
     自然界                                          冬——多伤寒。
     对病理                           旦慧、昼安  
     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
                                      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地区不同多发病。

 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法于四时”。
                            “四气调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然界与               “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疾病防治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子午流注针法。
                                     西北燥寒——少用寒凉之药。
                                     东南湿热——少用辛热之品。

 ②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的进步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治和乱          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个人经济状况

(3)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观)。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病、症、证的含义:
                         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
                             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
     病、症、证的含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
                             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的运用: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辨证论治的运用              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主要    2、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包括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
     内容    3、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等内容。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相关文章
 2018医学考研英语二完整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