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分布于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在五输的“俞穴”之后,而六阴经中则以五输穴中的“俞穴”为原穴。原穴与三焦关系密切,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脉的根本。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应到原穴上来,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气血虚实的各种功能。而且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5)络穴
络穴除在十二经中各有一个外,还有任、督脉的络穴和脾之大络,共十五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因此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例如:足太阴经络穴公孙,不但能治疗脾病,也能治疗胃病。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治疗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经的病症。
原穴与络穴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合运用,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亦称表里配穴法。即先取发病本经原穴为主,后取互为表里经的络穴为客。例如:心悸失眠为心经病,先取心经原穴神门为主,再取小肠经络穴支正为客。又如牙龈隐隐作痛,而且动摇,为肾虚牙痛,先取肾经原穴太溪为主,再取膀胱经络穴飞扬为客。其他各经以此类推。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列缺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偏历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内关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外关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通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支正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公孙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丰隆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蠡沟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光明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大钟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飞扬 |
(6)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认为在四肢部都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这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病症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如督脉的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可取通于督脉的后溪穴;冲脉的胸腹气逆而拘急者,可取通于冲脉的公孙穴。同时也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互相配合应用,如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二穴相配合可以治疗胃、心、胸部位的病症;后溪通于督脉, 申脉通于阳跷脉,二穴相配合,可以治疗目锐眦,颈项,耳,肩胛部的疾患。这属于上下配穴法的范畴。
(7)八会穴
八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种物质的精气聚汇之处的腧穴。在临床应用时,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疾病以及与其相关的病变,都可以取其精气所聚汇的腧穴进行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气病取膻中,血病取膈俞等。
八会 |
脏会 |
腑会 |
气会 |
血会 |
筋会 |
脉会 |
骨会 |
髓会 |
穴名 |
章门 |
中脘 |
膻中 |
膈俞 |
阳陵泉 |
太渊 |
大杼 |
绝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