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瞩目。这不仅因为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还在于人们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认识的日趋成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以量取胜的事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博士的培养,一定要坚守质量标准。粗制滥造贻害无穷,其危害不亚于人才的一时短缺。
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一要看需求,二要看可能。有些必要条件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师资力量,比如经费的投入,比如事业的发展对于特定人才的需求等。条件不具备就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光有学问不行,还要有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责任感,懂得研究生培养的规律。无论学校还是导师,把学生招进门,就要倾注全部力量去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同一学科领域,不同高校甚至不同的导师带学生的方法、内容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带研究生必须讲因才施教,不仅是“缺啥补啥”,更要努力把学生引上一条适合他的发展之路。再有,导师向学生传承的不仅仅是学问与方法,还应该有价值观念、职业操守、作风学风等学者必备的素质。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的是适当点拨,既不可以漠不关心,又要防止过度关注。
总之,培养研究生一要尽职尽责,二要条件允许。条件不充分就不要图这个虚名,误人子弟。即使是以团队的形式、教师群体来指导研究生,也必须有专人来对研究生的成长负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精雕细琢的,用工业的方法批量生产是不行的。
还有一点要提出来,就是培养研究生这项事业的功利色彩不可太重。无论是学校、导师还是研究生本人,都要避免急功近利。获得学位授予权,能够招收研究生是水平与能力的标志之一,但是育人、科研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长时间的积累,违背这一规律迟早会出问题。在我们国家发展的现阶段,高学历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机会。但是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标是培养在特定领域潜心研究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终究要回归这一目标。培养人才、做大学问需要力避浮躁,排除功利干扰。这也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之一。(陈宝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