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韩国韩医协会称其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国际标准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国内尤其是中医界引发很大争议。专家建议———我们要抓紧制定中医其他方面相应的规则和规范。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实习生 付丽丽) 日前,有关韩国韩医协会称其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国际标准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国内尤其是中医界引发很大争议。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刘保延教授和曾多次参与标准制定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常务副院长吴中朝教授。两位专家一再表示,相信WHO会给中国一个公道的说法。当下,我们更重要的是抓紧制定中医其他方面相应的规则和规范。
针灸穴位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从2003年开始先后经过10多次会议,WHO西太平洋地区成员会于2006年11月初讨论通过,2007年正式颁布完成。
据吴中朝介绍,我国针灸腧穴定位标准相关工作已进行将近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龙祥教授等一批中国专家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早在1990年我国就颁布了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的中英文版,2006年又出版了该标准的修订版,而韩国还没有针灸穴位的国家标准。
我国经穴定位的国家标准是在古代针灸腧穴定位的基础上,以文献整理、解剖研究、人体实测、影像学实验、临床应用等依据,进一步修正腧穴定位形成的。而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的中文版则是在我国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的。
2006年11月初,在日本筑波WHO西太平洋地区会议上通过的首部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就是以此中文版为基础,经过中日韩三国数年广泛协商、讨论的成果。在此次会议上,361个经穴穴位中有359个穴位定位采用了中方标准,只有人中与口禾髎两个经穴,会议采用了我国古代腧穴定位中的另一方案。
回顾标准制定过程,吴中朝说,各国意见分歧很大,而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中国针灸古代文献的选择和理解不同。也就是说,现今世界各国所应用的针灸经穴名称、定位,尽管略有差异,但都是以中国古代或近现代不同时期针灸教材为依据的,而这也正是造成现在标准不太统一的主要原因。
就此问题,刘保延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穴位是以古人的发现为基础的,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但古人的很多版本就不统一,传到国外的有可能是不同的版本,这就造成现在制定国际标准比较难。但不管怎么说,针灸穴位国际标准是以我国标准为基础的。
刘保延一直强调,我们不应局限于此事,关键是要从中总结出我们的不足。
“我们比较注重实用性,不太重视规范、规则的制定,”刘保延说,“今后,我们要加强共性规律的研究,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效率,更便于国际间的交往。”
吴中朝认为,中医走向世界,针灸是先导。可喜的是,这些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7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正式颁布实施了1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当然,除了针灸,在中医其他方面,无论是从理、法、方、药的总体而言,还是从各具体病症的施治方案、药物制备、应用,以及不同类别中医诊疗方案(丸、丹、膏、散、内治、外治、各种特殊治法等)的相关标准的制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