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新医改方案终于面世,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也已出台,社会各界对此给予积极肯定。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令中医药界及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士眼睛一亮。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日前在重庆调研时强调,中医药系统在新医改中要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各自实际,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时,研究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政策,制定鼓励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的措施;二是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三是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四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要向中医院倾斜,有利于中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树立中医药管理思维
在目前中医药面临“西化”的尴尬处境时,新医改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以“简、便、验、廉”为特点,但在现有的医药管理机制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下,这些特点难以得到体现。专家表示,现行医药卫生服务收费方式忽视中医药与西医药诊治方法的巨大区别,使得一些中医药从业者抛开专业特点,完全用西医检查手段替代中医,致使“中医西化”。例如,对于某一种妇科疾病,上世纪50年代已有用中药取代西医手术的可靠治疗方法,不但费用低廉,而且可以保护患者的身体机能,治疗费用不过数十元。但现在几乎没有医生再采用这种治疗方法,一律让患者做手术,而手术费用是4000-10000元。记者也曾有过亲身体验,中医师不用“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断方法,仅凭化验单就开药方。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认为,如果不能正视中医药与西医药诊治方法的区别,使中医药从业人员与西医药从业人员一样能够得到合理水平的收入,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可能实现。
中医药的尴尬还表现在中药饮片经营方面。记者了解到,中药饮片损耗较大,虽然目前医疗机构被允许加成30%销售,但仍没有什么利润,因此一些中医医疗机构不愿意经营中药饮片。同时,中药材需要炮制成饮片才能使用,一种中药材可能有四五种甚至更多的炮制方法,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中药饮片药性不同,而且一些炮制过程相当烦琐、费时,因此目前很多用特定方法炮制的饮片已经找不到,一些药房只用一个名字统称本应分为数种的饮片,而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专家表示,国家应采取措施使中药饮片体现出炮制方法的价值,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经营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饮片的积极性,保护传统炮制方法,使其得到传承和创新而不致消失。由此可见,王国强提出的“研究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政策,制定鼓励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的措施”很有针对性。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是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在其中大有可为。王国强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农民需要中医药,但目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与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关键是人才,应当加大对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认为,目前中医药正规院校教育、师徒传承、自学和在职教育四个渠道都存在程度不等的问题,既表现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也表现于民间中医药人才的任职资格认证等方面,应调整人才教育和培养制度。据了解,中医药诞生于我国并有几千年实践史,国外只有日本对中医药的研究有一定特色,应该降低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外语水平要求,而加强其阅读医古文的能力培养。
确保中药材生产供应
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今后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创新机制,加大对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研究。新药研发自然离不开中药材,但目前我国中药材状况很不乐观。据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经营性的中药材品种多于1000种,其中80%是野生资源,市场上中药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枯竭问题严重。
究其原因,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中药材价格上涨刺激药农的采收积极性,而且药农采收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导致过度采收,严重违背野生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野生资源的再生繁殖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此外,中药材和中药材提取物的出口加剧市场供需矛盾;药农因为信息不通、缺乏指导,经常什么药材涨价就一窝蜂种什么,导致供过于求而滥市或者因无人种植而紧缺;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导致中药野生资源赖以生存的空间逐渐缩小,造成资源枯竭。
该负责人认为,要保护中药材,使大多数品种不致消失,首先应对资源濒危、供应紧缺的野生品种进行资源调查与研究,并加以保护和综合利用,这是中药材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对资源濒危、供应紧缺的野生中药材建立野生抚育基地,合理有序地采收并保存种质资源,如四川、甘肃建立了川贝母野生抚育生产基地。第三,开展野生变家种研究与推广,这是解决中药材野生资源枯竭的根本途径。野生品种实现产业化栽培后,药材商品量才能增长,才能真正满足需要。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要改变目前中药材过度开发和无序利用的状况,首先应研发消耗量大的中药材的替代品种,尤其是用于植物提取的原料药材;其次,提高药材的质量和利用率,减少药材的投料量;第三,开发利用非药用部位;第四,改变工艺,提高收率,减少浪费;第五,在产地广泛宣传遵照药材的传统采收时间科学采收、加工、贮藏、运输,减少霉变、污染等造成的损失,提高中药材质量。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王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