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中国政府从1968年开始向坦桑派遣医疗队,中医有效地让中国援坦医疗队克服设备落后、医疗条件差等因素,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坦桑人民群众的欢迎。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谢意):在坦桑尼亚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精通中国功夫,曾在中国高校武术比赛中获得数个全国冠军;她医术高超,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在她手里就成了治病救人的良方。
为了迎接即将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国驻坦桑使馆于胡主席抵达前夕在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举行了一次彩排活动。在彩排现场,记者看到了一群坦桑小伙子在一个中国姑娘的带领下神气十足地练习中国武术。
这个中国姑娘叫孙炜,从8岁起开始学习武术,曾经是国家级运动员。在胡主席访问前夕,她被中国驻坦使馆临时征调来负责武术节目的排练。在坦桑,孙炜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中国医生。
孙炜是青岛市中医医院的一名针灸医生,报名援非后于2007年8月被派到坦桑。可刚到坦桑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难题,孙炜回忆说,比如说我刚来的第一天,第一天洗的澡,用的水都是黄泥水,洗完了以后头发里都是黄泥,整个身上全是黄泥。你以为你已经用了肥皂,用了洗发精、沐浴露,可是洗完以后身上还是这种黄迹。水是最大的问题,刚开始时说,这水怎么喝啊?所以第一天我们吃的水,洗澡的水全都是黄泥水。
慢慢孙炜总结出来,水箱里的水要经过4个小时的沉淀才能用。生活用水是一大问题,而更可怕的疟疾,孙炜说。最怕的就是疟疾,我第一次得疟疾特别特别严重,整个情况是高烧、无力,就真的是不能动,动一动就出汗,虚得走不动路。当时并发的还有伤寒,第一次觉得疾病这么可怕。然后得第二次、第三次,我现在来了一年半得了五次。
生活上的困难孙炜都能想办法克服,但工作中的危险却不得不去面对,那就是艾滋病的威胁。孙炜是针灸科的医生,治疗时所用的针都直接接触病人,一不小心就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在国内针灸的时候没有戴手套,可是在这里必须戴手套。刚开始还试过戴两层(手套),可是戴上两层手套就明白了,手感(没有了)。针灸要靠手感,一层的话手感钝一点就钝一点,可两层就真的就没有感觉了,只能戴一层。特别特别小心,你被那针刮到都很可怕。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医生,孙炜还是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在她工作的姆希比利国家医院里,记者遇到了一位找她求医的31岁小伙子,这位名叫彼得·恩卡伊纳的小伙子持续性头疼两年多,看过西医,检查化验结果却是一切正常。吃过镇痛药,但病情却不见好转,他苦恼至极。听说姆希比利医院有位中国针灸大夫,恩卡伊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就诊。经过孙炜针灸治疗一个星期后,恩卡伊纳的头疼明显减轻了,现在他还在持续接受治疗。恩卡伊纳说他已经治疗三个月了。现在感觉很好,睡得好,吃饭也没有问题。非常感谢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病人都慕名前来找中国医生看病。而孙炜,仅仅是目前在坦桑工作的47名援坦中国医疗队员中的一分子。
应坦桑尼亚政府邀请,中国政府从1968年开始向坦桑派遣医疗队,至今中国已派出17批共1500多人次医疗专家。40多年来,中国援坦医疗队克服了设备落后、医疗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坦桑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国医生”是一批批医疗队员们共有的响亮称号,中国医生的许多故事在坦桑都是家喻户晓。
而在所有医疗队员们的心里,更是对坦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深深的眷恋。每批医疗队员的任期通常是两年,但许多队员都写了延期申请,希望继续在坦桑工作。
当记者问到孙炜为什么选择继续留下来的时候,孙炜说,她喜欢坦桑,喜欢这里热情的人民。病人们感激的笑容,是她作为一个援非医疗工作者最大的满足。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