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家名气不小的药店,它的名字叫"北京同仁堂"。每天进进出出的,除了当地华人华侨外,也有不少金发碧眼的白人。这些白人对神秘的中医中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少人还通过中医消除了病痛。
那么,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医中药,是如何走进澳大利亚市场,逐步站稳脚跟,扩大影响,取得信任并实现赢利的呢?
珍惜爱护"金字招牌"
走进悉尼"北京同仁堂"店,里面的中国氛围扑面而来。有人在用小秤称量中药,有人正在向当地人介绍中成药产品。电视上反复用英语介绍着同仁堂的历史,而墙上的十大名医画像和24张图片则让人自然而然地对中国医药和文化产生了兴趣。
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董事兼经理马安阳介绍说,他们药店是北京同仁堂在澳大利亚开设的一家直属分公司,于2005年7月正式开张营业。到现在三年多来,药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现在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300多万澳元。
在国内,北京同仁堂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之一,也是代表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马安阳说:"我们在澳大利亚开同仁堂分店,一定要维护好这块金字招牌,擦亮这块招牌,而不能给它抹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品牌代表着中国形象。"
营业初期困难重重
地处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虽然靠近亚洲,但却是由白人占主体的西方国家。如何在这个与东方文化有很大区别的国家开辟市场,站稳脚跟和取得信任,是需要花费很大努力的。
马安阳说,在这里开设中药店有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澳大利亚政府对中药比较宽容,承认中药是西药的补充药品,认可中药的合法地位,这是西方世界中率先承认中药是一种药物的国家,为中药在这里扎根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在悉尼开设同仁堂分店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首先,选址就花了他们好几个月的时间,最后在离悉尼唐人街不远的繁华街道上找到了一家比较理想的店面。
其次,他们还要规范中药的英文翻译。过去的翻译五花八门,既拗口又难理解。他们于是请专家翻译,把容易读容易记又容易理解的翻译印在包装盒上。
此外,一些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为了糊口,也弄个假行医执照在澳大利亚开中医诊所,给中医带来不好的影响,加上外国人本来就不大相信中医,使得同仁堂在营业初期遭遇到了不少困难。
疗效至上赢得信任
马安阳说,对北京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大陆来的华人华侨比较认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来的华人就不大了解,而澳大利亚的白人和欧洲裔的族群则更是知之甚少。如何让澳大利亚人逐渐认识并接受中医中药呢?
"任何病人来我们这里,都是希望能根治疾病或减轻痛苦。要赢得病人的信任,就要取得理想的疗效。为此,我们一是选拔高水平的老中医,二是精选高质量的中成药和中草药,三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马安阳说。为此,悉尼分店聘请了4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精选上等的药材,而且提供煎药服务,为病人创造种种便利,让他们接受中医、信任中医。
一个名叫荣·杰克逊的糖尿病患者在当地多家医院求医问药都没有理想的疗效,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同仁堂。在中医大夫的精心调理下,只服了一周的中药,他的血糖就得到了控制,两周后血糖就明显降了下来,令他大为佩服。他后来拉着马安阳的手说:"中国有这么好的中药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你们为什么就不多做些宣传呢?"杰克逊还表示要到新南威尔士州的议会去游说,让州长专门拨款为中药做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白人了解中医中药,并从中受益。
推广中医任重道远
像杰克逊这样由不了解中医到最后信任中医的人已经开始逐渐增多起来。马安阳深有感触地说,对于有些病,中药有很好的疗效,遗憾的是西方人对中医中药的了解还是太少。中药是个宝,西人知得少。为此,他们决心把悉尼的药店开成旗舰店,成为宣传中医中药的中心。同时,他们还与开设了中医学科的大学和医药研究机构接触,相互交流切磋,提高西方人对中医的认识,扩大中国医药和文化的影响力。
现在,悉尼的同仁堂药店平均每天都有七八十人光顾,非华裔的澳大利亚人占15%以上,中医中药正逐渐被接受。今年6月,他们还在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开了一家分店。另外,同仁堂店不但零售,还做批发,向澳各大城市的中医诊所提供药材。过去这些中医诊所的药材来源渠道不规范,让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悉尼同仁堂店进驻后,通过让利销售,逐渐规范了澳大利亚的中药市场,使得绝大多数的中医诊所都通过同仁堂的正规渠道进口品质优良的中药,起到了宣传中医、维护中医声誉的作用。
马安阳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他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到西方人的医疗市场,逐渐让更多的西方人接受中医,从而让中医药在澳扎下根来,开花结果。
马安阳说,刚结束不久的奥运会不仅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奥妙和神奇,而且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包括中医中药的兴趣。(本网驻堪培拉记者 江亚平) (编辑:陶志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