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学 > 正文
结核病(结核杆菌,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肠结核病,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8/25 字体:

 

  结核病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

  结核病变的发展和结局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菌致病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人体抵抗力增强时,细菌逐渐被控制而消灭,结核病变转向愈复;反之,则转向恶化。

  1.转向愈复 主要表现为病变的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和钙化。

  (1)吸收消散:为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复方式。渗出物逐渐通过淋巴道吸收,病灶缩小或完全吸收消散。较小的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如治疗得当也可被吸收。

  (2)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增生性结核结节转向愈复时,其中的类上皮细胞逐渐萎缩,结节周围的增生纤维母细胞长入结核结节形成纤维组织,使结节纤维化。未被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也可通过机化而发生纤维化。小的干酪样坏死灶(1~2mm)可完全纤维化;较大者难以完全纤维化而由坏死灶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将干酪样坏死物质加以包裹,以后干酪样坏死逐渐干燥浓缩,并有钙质沉着而发生钙化。

  病灶发生纤维化后,一般已无结核杆菌存活,可谓完全痊愈。在被包裹、钙化的干酪样坏死灶中仍有少量细菌存活,病变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临床痊愈),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变可复燃进展。

  2.转向恶化 主要表现为病灶扩大和溶解播散。

  (1)病灶扩大:病变恶化进展时,在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性病变(病灶周围炎),其范围不断扩大,并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又随渗出性病变的扩延而增大。

  (2)溶解播散:干酪样坏死物发生溶解液化后,可经体内的自然管道(如支气管、输尿管等)排出,致局部形成空洞。空洞内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中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可通过自然管道播散到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病灶。如肺结核性空洞通过支气管播散可在同侧或对侧肺内形成多数新的以渗出、坏死为主的结核病灶。此外,结核杆菌还可通过淋巴道蔓延到淋巴结,经血道播散至全身,在各器官内形成多数结核病灶。

  一、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故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病。肺结核病可因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结核菌时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致肺部病变的发生发展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两大类。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称原发性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故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但也偶见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青少年或成人。

  1.病变特点结核杆菌被吸入肺后,最先引起的病变称为原发灶。原发灶通常只有一个,偶尔也有二个甚至二个以上者。常位于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以右肺多见。病变开始时是渗出性变化,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有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肉眼上,原发灶常呈圆形,直径多在1cm左右,色灰黄。结核杆菌很快侵入淋巴管,循淋巴流到所属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图18-2),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图18-2 肺结核病原发综合征

右侧肺膜下白色病灶为原发性,肺门部圆形白色病灶为干酪样变的肺门淋巴结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症状轻微而短暂,常无明显的体征,很多患儿均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仅表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少数病变较重者,可出现倦怠、食欲减退、潮热和盗汗等中毒症状,但很少有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98%)原发性肺结核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增强而自然痊愈。小的病灶可完全吸收或纤维化,较大的干酪样坏死灶则发生纤维包裹和钙化(图18-3)。

图18-3 肺内钙化的肺结核原发灶

  有时肺内原发病灶虽已愈合,而肺门淋巴结内的病变继续发展,结核菌通过淋巴道蔓延至附近淋巴结,使肺门附近更多的淋巴结受累,形成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经适当治疗后这些病灶仍可包裹、钙化而痊愈。

  少数患儿在此时因营养不良或患其他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百日咳白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变因而恶化,肺内及肺门淋巴结病变继续扩大,并通过以下的途径播散(图18-4)。

图18-4 肺原发性结核病播散途径示意图

  (1)淋巴道播散:肺门淋巴结病变恶化进展时结核杆菌可经淋巴管到达气管分叉处、气管旁、纵隔及锁骨上、下淋巴结引起病变(图18-5)。如果淋巴管因结核病变而被阻塞,结核菌则可逆流到达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预淋巴结亦可受累而肿大,此时喉头或扁体多有结核病灶存在。病变淋巴结肿大,出现干酪样坏死,并可互相粘连形成肿块。

图18-5 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原发灶扩大,肺门淋巴结高度肿大,干酪化

  (2)血道播散:结核杆菌侵入血流后经血道播散。若进入血流的菌量较少而机体的免疫力很强,则往往不致引起明显病变。如有大量细菌侵入血流,机体免疫力较弱时,则可引起血源性结核病。

  (3)支气管播散:肺原发灶的干酪样坏死范围扩大,侵及相连的支气管,液化之坏死物质可通过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同时,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液化坏死物还可沿支气管播散,引起邻近或远隔的肿组织发生多数小叶性干酪样肺炎灶。肺门淋巴结干酪样坏死亦可侵破支气管而造成支气管播散(图18-6)。但原发性肺结核病形成空洞和发生支气管播散者较少见。

图18-6 肺结核支气管播散

图中箭头示干酪化的气管分叉淋巴结溃穿支气管,引起两侧小叶性干酪样肺炎及空洞形成

  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恶化进展发生血道播散时,引起的血源性结核病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当肺原发灶中的干酪样坏死灶扩大,破坏了肺静脉分支,大量结核杆菌由肺静脉经左心至大循环,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如肺、脑、脑膜、肝、脾、肾等处,形成粟粒性结核,称为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见各器官内密布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灰白带黄、圆形的粟粒大小之结核结节。镜下,可为含菌较少的增生性病变,也可为含菌很多的渗出、坏死性病变。临床上,病情危重,有高热、衰竭、食欲不振、盗汗、烦躁不安等明显中毒症状,肝脾肿大,常有脑膜刺激征。若能及时治疗预后仍属良好,少数病例可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在机体抵抗力极差或用大量激素、免疫抑制药物或细胞毒性药物后,可发生严重的结核性败血症,为最剧烈的急性血源性全身性结核病,患者常迅速死亡。尸检时,在各器官内见无数小坏死灶,灶内含很多结核杆菌,灶周几乎无细胞反应可见,因而有无反应性结核病之称。此种病人可出现类似白血病的血像,称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2)肺粟粒性结核病:又称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常是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偶尔,病变也可仅局限于两侧肺内。这是由于支气管周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入附近的静脉(如无名静脉、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含大量结核菌的液化物经右心和肺动脉播散至双肺所引起。肉眼观,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密布灰白或灰黄色粟粒大小的结节,微隆起于切面(图18-7),并显露于肺膜表面。

图18-7 肺粟粒性结核病

图中白色点状病灶为粟粒性结核灶

  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多见于成年人,这时肺原发综合征业已钙化痊愈,结核杆菌由肺外(骨关节、泌尿生殖道及肾上腺等处)结核病灶较长期、间歇性地进入血流,播散于肺内,形成新旧不等的病变。间隔时间可为数月甚至数年。患者多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3)肺外器官结核病:或称肺外结核病,大多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经血道播散的后果。在原发综合征期间如有少量结核杆菌经原发灶内的毛细血管侵入血流,则能在肺外某些器官(骨关节,泌尿生殖器官、神经系统、浆膜、皮肤等)内形成个别的结核病灶。这些病灶可自愈或潜伏下来,经过较长时间后,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乃恶化进展为肺外器官结核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损伤的基本反应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第七节 乳腺疾病
第七节 变性疾病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