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学 > 正文
肝胆疾病(胆囊炎,原发性肝癌,细菌性肝脓肿,胆结石)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8/26 字体:

八、胆石症

  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结石称胆管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结石称胆囊结石,统称胆石症(cholelithiasis)。

  胆石的种类和特点

  按组成成分可将胆石分为色素石、胆固醇石及混合石三种基本类型(图10-50)。

图10-50 各种胆石模式图

左上及右上为混合性结石(表面及剖面)中央为胆色素性结石 左下及右下为胆固醇性结石剖面

  1.色素性胆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有泥沙样及砂粒状二种。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见于胆管。

  2.胆固醇性胆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或黄白色,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多见于胆囊,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

  3.混合性胆石由二种以上主要成分构成。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结石多为多面体,少数呈球形,呈多种颜色。外层常很硬,切面成层,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多发生于胆囊或较大胆管内,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约20~30个。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①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②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③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原因及机制

  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感染等三种。常为二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

  1.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由于胆汁理化性状的变化,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2.胆汁淤滞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

  3.细菌感染胆道感染时的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可使胆道壁增厚,胆道狭窄乃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多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菌感染的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五节 肿瘤
第十五节 心脏肿瘤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十三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第十八章 传染病总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