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学 > 正文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炎症介质)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8/26 字体:

二、血管通透性升高

  炎性水肿除了在炎症的最早阶段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导致流体静力压升高、血浆超滤,使基本不含蛋白质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所致外,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的产生则主要是由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由于大量蛋白质从血浆到达血管外间质,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更大量液体聚集在间质内,从而形成炎性水肿或浆膜腔炎性积液。

  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在炎症过程中,下列机制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图5-2)。

  1.内皮细胞收缩在组胺、缓激肽和其它炎症介质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可迅速引起内皮细胞收缩,致使内皮细胞间形成宽约0.5~1.0μm的缝隙。由于这些炎症介质的半寿期较短仅15~30分钟,故这种反应被称为速发短暂反应(immediate transient response)。此反应仅累及20~60μm口径的细静脉,而细动脉和毛细血管不受累。抗组胺药物能抑制此反应。

  2.直接内皮损伤 如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严重刺激可直接造成内皮细胞损伤,使之坏死和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迅速,并在高水平上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直至受损血管内形成血栓,此过程被称作速发持续反应(immediate-sustained response)。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各级微循环血管均可受累。

  轻、中度热损伤、X线和紫外线损伤以及某些细菌毒素所引起的内皮细胞直接损伤等则发生较晚,常在2~12小时之后,但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称为迟发持续反应(delayed prolonged response)。此反应仅累及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图5-2 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四种机制模式图

左上图示内皮细胞收缩,累及细静脉;

右上图示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累及全部微循环;

左下图示白细胞介导之内皮损伤,主要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

右下图示再生内皮细胞,主要累及毛细血管

  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 在炎症的早期,白细胞附壁并与内皮细胞粘附,引起白细胞的激活,释放具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和蛋白水解酶。后者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或脱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4.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在修复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生毛细血管芽,其内皮细胞连接发育不成熟,可说明愈复性炎症中的液体外渗和水肿。

  应该指出,上述四种机制在对某些刺激的反应过程中均发挥其作用。例如在热损伤的不同阶段,血管通透性增加所导致的液体外渗,可由化学介质造成的内皮细胞收缩、白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内皮的直接损伤和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引起。不同化介质可能相继被激活,从而导致持续反应。

  局部炎性水肿可稀释毒素,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葡萄糖、氧等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所含的抗体和补体等物质,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一方面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使病灶局限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在炎症的后期纤维素网还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但如果渗出液过多,则可影响器官功能和压迫邻近器官,例如肺胞内渗出物堆集可影响换气功能,心包胸腔积液可压迫心、肺、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等等。纤维素性渗出物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则发生机化,例如在肺可引起肺肉质变在浆膜腔可引起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三节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肿瘤患者的免疫反应
肺尖肿瘤综合征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