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预防医学 > 正文
传染病防制与监测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2 字体:

 

  二、防疫措施

  在疫情发生以后,为了防止疾病的扩散,应采取各种措施来平息疫情。

  (一)对病人措施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是减少、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步骤。有些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例如甲型肝炎等,能否早期发现全部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识别传染病的能力。其次要健全基层卫生组织,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他们是早期发现病人的第一线战士,亦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主要根据疾病早期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例如麻疹的柯氏斑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

  2.传染病报告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同年9月1日开始执行,颁布的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各级医务人员、检验人员或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等发现上述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必须迅速、准确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使防疫部门能及时掌握疫情,作出判断,制订消灭疫情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报告时间,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一般城镇应不超过6小时,农村应在12小时内利用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出,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除艾滋病和炭疽中的肺炭疽疫情按甲类传染病要求外,其余各病的报告时期可比甲类传染病同样地区延迟一倍时期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丙类传染病要求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如遇爆发则应立即报告。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

  3.早期隔离与治疗 早期隔离病人是防止疾病扩散的最有效的方法,隔离期限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及参考检验结果而定。病人应及时正确彻底治疗,使受感染者早日恢复健康,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也可防止某些传染病人变成慢性携带者。

  (二)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例如牛感染血吸虫病等,由兽医部门进行治疗。对无经济价值的感染动物,例如鼠类等可进行杀灭等处理。

  (三)对接触者处理

  接触者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接触者的免疫状态分别进行处理。

  1.应急预防接种 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其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的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爆发时对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接种麻疹活疫苗,对体弱儿童可接种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pharmaprophylaxis)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采用药物预防。例如用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一般多用于家内密切接触者或特殊职业人群。

  3.医学观察(medical inspection)对某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应每天视诊,测量体温,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新病人,但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

  4.隔离或留验 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在医学观察期同时应限制其活动自由。

  (四)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故采用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也各不相同。肠道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从肠道排出,应对粪便、垃圾、污水等进行处理,饮水消毒和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等。经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可根据不同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杀虫办法。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消毒空气、戴口罩、通风等措施。这些措施为了消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和传递病原体的媒介昆虫。常用卫生措施为:

  1.消毒(disinfection)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消毒又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与疫地消毒。预防性消毒例如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即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 与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随时消毒指疫源地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终末消毒指传染源已迁走(住院、死亡、痊愈等)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消除遗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和用法见附表6-2。

  三、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

  疾病监测是长期系统地监测某种疾病的分布动态,并调查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我国自1980年起建立全国疾病监测工作,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一组织下,由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共同承担,至今已建立145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口约1100万。监测疾病方法定的35种传染病。目前有些国家已将监测范围扩大至非传染病,例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我国在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始监测。

  监测内容:长期系统的收集发病、死亡和个案调查报告,流行和爆发资料及实验报告等。分析其疾病自然史(疾病临床与亚临床病例分布等),确实的传播途径,疾病的趋势,流行因素及评价措施的效果等,并修改现行的措施,提高对疾病的控制质量。将分析的结果定期向有关组织汇报并进行情报交流,便于彼此了解,促进疾病的控制。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已有关于疾病监测的定期刊物出版,交流情报。

附表6-1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病名

潜伏期 传染期 隔离期 接触者观察期及管理办法
最短~最长 常见
鼠疫 腺鼠疫肺鼠疫 2~8天

数小时~3天

3~6天

1~3天

自发病起直至痊愈为止的整个病程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腺完全痊愈,肺鼠疫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方能出院。 留验9天同时接种鼠疫菌苗
霍 乱 数小时~6天 1~3天 潜伏期末即可排菌,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大,病后带菌自数天至4周不等,少数可数月至1年以上 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解除隔离 留验5天,并连续作粪便培养2次,阴性者解除隔离

病毒性肝炎

甲型 15~50天 3~4周 潜伏期末至发病2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在病后某段时期仍可排病毒 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不少于病后30天,幼托机构要隔离40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接触后2周内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乙型 50~180天 100天左右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长者可达1年以上 急性期应隔离到HbsAg阴转,恢复期仍不阴转者按HbsAg携带者处理 作HbsAg,抗HBc,抗HBs,HbeAg, 抗Hbe检测,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丙型 2~26周 7.4周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临床症状期传染最大,慢性病人亦有传染性,最长达6年 急性期隔离至病情稳定,慢性病例按病原携带者处理 目前无法定措施
丁型 2周~6个月   急性感染后HDAg血症可持续25天,慢性感染者在HDAg与抗-HD肖失前均有传染性 同乙型肝炎 目前无法定措施
戊型 2~9周 6周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周从粪便中排出 自发病起隔离3周 医学观察45天
细菌性痢疾 数小时~7天 1~3天 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病原体,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大,病后带菌常见,多为间歇排菌,绝大部分在病后1~2周停止,少数可长达数年 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年至3次粪检阴性或大使正常后1周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7天,饮食行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阴性者方可复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10天 3~4天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普通型患者之传染性可持续6~7周 临床症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 医学观察7天,可服利福平预防发病
流行性感冒 数小时~3天 1~2天 潜伏期末出现退热时止,传染期约1周 退热后2天 在大流行时,集体单位应进行检疫,出现发热等症状者,应早期隔离
麻疹 6~21天,被动免疫后可延至28天 10~11天 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 隔离至出疹后5天 医学观察21天,如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应延至28天
百日咳 2~21天 7~10天 潜伏期的最后1~2天至发病2~3周内传染性最大,一般在病后4周即无传染性 发病起40天或自痉咳后30天 医学观察21天
白喉 1~7天 2~4天 潜伏期末至整个病程均有传染性,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仍继续排菌 症状消失后鼻咽分泌物2次(间隔2天)培养阴性或症状消失后30天可解除隔离 医这观察7天
猩红热 1~12天 2~5天 潜伏期末至整个病程均有传染性,至皮肤脱屑阶段则无传染性 症状消失后咽拭培养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一般不少于病后1周 医学观察7~12天
水痘 10~21天 15天 潜伏期末至皮肤发疹和水泡时传染性最强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医学观察21天
流行性腮腺炎 8~30天 14~21天 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 从发病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 成人一般不检疫,托幼机构儿童医学观察21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4~21天 10~14天 毒血症时间短,一般在发病后5天内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室内做好防蚊、灭蚊 不检疫
疟疾 间日疟 10天~数月 14天 疟疾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当其周围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时就有传染性 不需隔离,但患者应给以系统治疗,居室内应做好防蚊、灭蚊 不检疫
三日疟 10~45天 30天
恶性疟 5~12天 10天
登革热 3~15天 5~7天 潜伏期末至病后3天,少数至病后6天 起病后7天 不检疫
布鲁氏菌病 3天~1年左右 7~14天 发病后第2周可在尿中发现病原体,可保持2~3个月 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 不检疫
流行性出血热 5~46天 7~14天 急性期血液、尿液中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可经破损皮肤感染 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止 不检疫
钩端螺旋体病 1~30天 7~13天 发病后第2周可在尿中发现病原体,可保持2~4个月,个别1年以上,但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隔离至症状消失,应注意尿的消毒处理,防止接触传播 不检疫
炭疽病 12小时~12天 1~3天 主要为动物病,人经动物感染,人与人之间亦可经分泌物而受感染,但较少见,肺炭疽可经呼吸道传染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伤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他类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细菌培养2次阴性后取消隔离 医学观察8天,与患者和病者接触之物品应进行消毒
狂犬病 12天~1年或长至5年 30~60天 个别情况下,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但未见人传人之事例 患者须住院隔离 不检疫
阿米巴痢疾 4天~数月或更长 10~18天 从发病早期排出滋养体到晚期粪便中含有大量包囊都有传染性 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连续三次检查滋养体及包囊阴性解除隔离 对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包囊检查、阳性者停止工作进行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3~42天副伤寒2~15天 12~14天

8~10天

潜伏期末即可排菌;病人从大,小便排菌,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恢复期仍可继续排菌2~3周,少数在1年以上,甚至终身 体温正常15天可解除隔离,可热退后5天和10天作2次大便培养,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21天,副伤寒为15天,饮食行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大便培养一次,阴性者方可工作
脊髓灰质炎 3~35天 7~14天 发病前10天至病后4周均有传染性,少数可达4个月 隔离期不少于病后40天 医学观察20天,对5岁以下儿童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艾滋病 6个月~10年以上 9~10年 血中检出HIV抗体起即有传染性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单位治疗 严密观察,长期追踪,在观察的6个月及1年时采血检测

附表6-2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和用法

名称(别名) 特性 优缺点 消毒对象 用法及浓度
含氯石灰(漂白粉) 为氧化蛋白类消毒剂,白色颗粒状粉末,含有效氯25~32%,但不稳定,应保存在阴暗干燥处 优点:杀菌力强、价廉

缺点:漂白作用强,对金属物品有腐蚀性,不能用来消毒衣服及金属物品

住室、用具、杂物、饮用水的消毒、粪、尿、脓液、痰等分泌物的消毒 喷洒、搅拌、湿抹、1L粪、痰或脓加200g干粉,1L尿加5g干粉、0.5~3%澄清液用于喷哂住室及擦洗用具
次氯酸钠 无色有刺激性液体,氯消毒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对病毒性肝炎病毒有效的消毒剂 优点:杀菌及病毒力强

缺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

食具、体温计、药杯、厕所、便具、粪、尿、痰 喷洒、湿抹、浸泡常用浓度为0.1%~0.5%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淡黄色或无色溶液,易溶于水,无挥发性,可长期保存 优点:杀菌浓度低,毒性和刺激性小,无漂白及腐蚀作用,稳定

缺点:杀菌力不强,尤其对芽孢,亲水性病毒如肝炎病毒无效

对化腔性病原菌,肠道菌消毒效果较好,可用于皮肤、手、粘膜、金属器械、食具等消毒 浸泡、冲洗、湿抹、常以0.1%~0.2%浓度用于消毒皮肤、粘膜、医疗器材与食具,浸泡金属器械时须加0.5%亚硝酸钠,以防生锈医线网站www.med126.com
36%甲醛溶液(福尔马林) 具有强烈的窒息性刺激性气味 优点:抗菌力强,且能杀灭芽孢,不损坏皮毛及棉毛织品

缺点:有刺激性臭味

书报、化验单、病历、人民币、日用品、衣服、被褥、不耐热医疗器械 消毒物品置甲醛溶液消毒室内熏蒸,用量为12.5~50ml/m3
戊二醛 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微弱甲醛气味,可与水、醇混溶 优点:广谱、速效、高效、低毒、作用较甲醛强

缺点:价格较贵,对粘膜及眼有刺激性

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特别适用于内窥镜的消毒 常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器械消毒后应用灭菌水冲洗后才能使用
环氧乙烷

(氧化乙烯)

低温条件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0.8℃。故常温下为气体灭菌剂 优点:杀菌谱广,杀菌力强,穿透力强,不损伤物品

缺点:易爆炸,且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不耐热医疗器械,衣服、被褥、书报、化验单、病历、日用品 熏蒸,常用剂量为0.4~0.7kg/m3
乳酸 无色液体,可杀灭流感病毒及不耐药葡萄球菌 优点:对人毒性低

缺点:杀菌力弱

空气消毒 熏蒸或喷雾5~10 ml/m3,1~2小时后通风
过氧乙酸(过醋酸)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味,性不稳定,溶于水,对乙型肝炎病毒消毒效果较佳。高浓度加热易爆炸,市售浓度多在20%,一般无此危险 优点:广谱,高效,速效,其气体与液体对细菌和病毒都有较强消毒作用

缺点:稳定性差,有腐蚀及漂白作用

住室、食具、体温计、运送工具、蔬菜、水果、便具、手、皮肤、污水、塑料制品 喷洒、湿抹、浸泡,常用浓度为0.2%~2%消毒皮肤不宜超过0.2%
煤酚皂溶液(来苏儿) 黄棕色至红棕色粘稠液体,带有酚臭,呈碱性反应,性稳定 优点:稳定,毒性较小,杀细菌力强

缺点:对芽胞及肝炎病毒无效

肠道传染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的住室、用具、厕所、便盆等 喷洒、湿抹、浸泡容器及洗手等,常用浓度为2%~5%
乙醇(酒精) 无色透明液体,易与水混合,易挥发 优点:杀菌作用快,使用方便

缺点:杀微生物力弱,对肝炎病毒效果不好

医疗器械、手、皮肤 浸泡,涂擦,一般用70%~75%浓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二章 女性骨盆
第二节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第二节 细胞学检查(labortory tests of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