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腹部
食管腹部abdominalpart of esophagus 甚短,约1-2厘米,在通过食管裂孔处构成第三狭窄(距中切牙约40厘米)。下端与胃贲门相续,其左、右缘分别与胃大、小弯相续,左缘与胃底向左上方的膨隆间的夹角叫做贲门切迹。食管前、后面有迷走神经前、后干走行。
食管腹部由胃左动脉及膈下动脉的分支供给,静脉回流经胃静脉入于门静脉。食管腹部的淋巴回流至胃左淋巴结。
二、胃
胃stomach 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能分泌胃液和内分泌素,具有收纳、搅拌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
1.形态和分部(图8-28)
胃的形态、位置随体型和充盈程度而异,中等充盈的胃呈扁平的曲颈囊状,可分前后两壁、上下两缘和出入两门。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对向腹膜腔。胃后壁朝向后下方,对向网膜囊,是网膜囊前壁的一部分。两壁移行处的上缘叫做胃小弯lessercurvature呈凹向右上方的弧形。下缘较长叫胃大弯greatercurvature,长度约为小弯的4-5倍,为凸向左下方的弧形。胃小弯有肝胃韧带附着,位置较为恒定,小弯的最低点有明显向右的转折角,叫做角切迹angularincisure。胃的近侧端与食管相续,叫做贲门cardia。远侧端与十二肠上部连接,叫做幽门pylorus。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处表面有一浅沟,内有幽门前静脉通过,是手术中判断幽门和十二指肠分界的标志。
胃分为底、体、幽门三部。胃底fundusof stomach为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又称胃弯,一般为气体所充满。小儿此部尚未发育,故胃呈管状。胃体bodyof stomach为介于胃底和角切迹之间的部分,从角切迹向远侧称为幽门部pyloricpart ,临床上称为胃窦。幽门部又被大弯一个不明显的浅沟(中间沟)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幽门部和胃小弯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图8-28胃的形态、分部和粘膜
2.位置和毗邻
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和幽门的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距正中线约2.5厘米处。幽门在第一腰椎右侧,距正中线2厘米处。胃大弯的位置随胃充盈的情况而异,其下缘最低点可降至脐或脐以下平面。
胃前壁右侧部为肝左叶下面所遮盖。胃底部紧邻膈和脾。前壁左下方在剑突下方左、右肋弓之间下直接与腹前壁接触,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隔网膜囊与众多器官相邻接,由下向上依次是横结肠、胰、左肾和肾上腺、脾等。这些器官构成胃床。
3.胃壁的构造(图8-28、29)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组织、肌膜和浆膜等4层构成。胃粘膜在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近小弯部有4-5条较为恒定的纵皱襞,食糜可经皱襞间的纵沟流向十二指肠,这些纵沟称为胃道。胃粘膜表面有许多小沟,纵横交错,将粘膜分隔为直径1-6毫米大小不等的小区,叫做胃区gastricareas。每一胃区用放大镜观察时可见许多小凹,叫做胃小凹gastricpits小凹底部有数个胃腺的开口。胃粘膜层有许多胃腺,有分泌消化酶、盐酸和激素的作用。在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胃粘膜覆于幽门括约肌的表面,形成环形的粘膜皱襞,叫幽门瓣pyloricvalve。胃粘膜下组织发达,在胃充盈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便于胃粘膜的延伸和变位。肌膜较厚,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交织组成。纵行肌仅分布于大、小弯处。中环形肌层发达,布于全胃,在幽门处明显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sphincterof pylorus,可控制胃内容不致过快地排入十二指肠和防止 内容的逆流。贲门处无明显的括约肌。内斜肌层薄弱不完整,自贲门左侧向胃前、后壁放散。浆膜为腹膜脏层。
图8-29胃的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