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生理学 > 正文
应激时机体的机能变化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前文已经提到,在应激时,主要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所引起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外周总阻力增高以及血液的重分布等变化,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和骨骼肌的血液供应(图8-5)。因而有十分重要的防御代偿意义。但同时也有使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缺血缺氧、心肌耗氧量增多等不利影响,而且当应激原的作用特别强烈和/或持久时,还可引起休克(参阅第十二章休克)。

  此外,在人类应激特别是情绪性应激时,可发生心律失常,这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增加有关。因为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使心肌细胞膜电位负值变小,钠离子快通道失活。此时,心肌的去极化只好依赖于钙离子慢通道,其结果是使快反应细胞变成慢反应心肌细胞,不应期相应延长。传导延缓。因此容易产生兴奋的折返而发生心律失常。

  应激也可引起心肌坏死,其机制可能是①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相对缺血;②应激时醛固酮分泌增多,钾的排出增多可引起心肌细胞内缺钾,从而促使心肌细胞坏死;③应激时心肌小血管内可有血小板聚集物出现,从而可以阻塞血管。血小板聚集物的出现与儿茶酚胺的作用有关。

  二、消化道的变化

  应激时,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者较为常见,但各种应激原所致的消化并不一致。引人注目的是由应激引起消化道溃疡,称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经内窥镜检查发现,烧伤、严重创伤和败血症病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高达80~100%。

图8-5 应激反应时循环系统的变化

  与慢性经过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不同,应激性溃疡是一种急性溃疡,在病理解剖学上,应激性溃疡主要是胃和/或十二指肠的粘膜缺损,可以严重在严重的应激原作用以后数小时内就出现。粘膜缺损或则表现为多发性糜烂(仅仅到达粘膜肌层的表浅损害)。或则表现为单个的或多发性的溃疡(深达粘膜肌层之下的损害)。溃疡的直径可达20mm。溃汤周围无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或纤维化可见。如果病人存活,应激性溃疡可在数天之内愈合。而且不留疤痕。由于溃汤不侵及肌层。因而在临床上也很少引起疼痛。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出血可轻可重,常表现为呕血或黑粪出血严重时可致死。由于溃疡浅表,因而胃或十二脂肠穿孔极为罕见。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总的来说,是由于对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性因素”胜过了,“保护性因素”的结果。

  1.粘膜缺血应激时,主要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使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小血管也发生收缩,粘膜的血液灌流量乃显著减少,于是粘膜发生缺血缺氧。这就使粘膜的“保护性因素”削弱而“损害因素”就得以破坏粘膜而引起溃疡形成,因为:

  (1)粘膜缺血使粘膜上皮细胞能量不足,因而粘膜的某些细胞就不能产生足量的碳酸氢盐和粘液。这样就使由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碳酸氢粘液层所组成的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胃腔内的H+就顺着浓度差(胃腔与胃粘膜细胞的[H+]之比为1.6×106:1)进入粘膜;同时,由于粘膜缺血,又不能将侵入粘膜的H+随血液运走,因而H+就在粘膜内积聚。已经证明,H+是主要的“损害性因素”,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必不可少的原因。如果将腔内的胃酸完全中和,那么在动物实验中就不能造成应激性溃疡的模型。在家的实验中,当H+的返流使胃粘膜固有层的pH值降至6.7~6.5时就可以预计会出现溃疡。当溃疡初步形成后,另一“损害性因素”胃蛋白酶也可借其蛋白分解作用分解已经受损的细胞而溃疡扩大。

  (2)粘膜缺血使粘膜细胞的再生能力降低,因而使已经发生的缺损不易修复。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应激(stress)的概念
187-6 急性应激性障碍
187-5 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