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
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痰、尿或脑脊液中检获幼虫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患者腹泻时,也可检获虫卵。但须注意与钩虫丝状蚴及钩虫卵的鉴别。近年来,在免疫诊断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如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达94.4%,未出现假阳性反应。
流行
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及寒带地区则多为散发感染。国外已有大量病例报告,一些国家的人群感染率达30%左右。我国在华南、华东、东北及华北等地均发现此病,人群感染率大多在10%以下。这些本虫杆状蚴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低有关。但近年在广西东南地区,调查人群感染率已达11%~14%,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械
人体主要是通过与土壤中的丝状蚴接触而被感染。本虫的流行因素与钩虫相似。
防治
粪类圆线虫的防治原则基本上与钩虫相同,除应注意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以及做好个人防护外,尚须尽量避免发生自身感染。在临床使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前,应做粪类圆线虫常规检查。发现有感染者,应需先给予杀虫治疗。同时,若已使用上述药物时,在驱虫前也应停用。治疗本病以噻苯咪唑效果最好,治愈率达95%以上。但副作用较多,对肝、肾功能不好者慎用;丙硫咪唑的治愈率也可达90%以上;另外,噻嘧啶、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疗效。国外报道香茅属植物(如柠檬草)有抑制杆状蚴发育的作用,若在住地附近种植,可以起到生态学的预防效果。同时应注意家养狗、猫的检查和治疗,以防成为人体感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