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询问病史对发现牛带绦虫病人比猪带绦虫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强,并常自动逸出肛门,更易引起患者重视。常用病人自带着排出的孕节前来求诊。观察孕节的方法与猪带绦虫相同,根据子宫分支的数目特征可将两者区别。若节片已干硬,可用生理盐水浸软,或以乳酸酚浸泡透明后再观察。
通过粪检可查到虫卵甚至孕节,但采用肛门拭子法查到虫卵的机会更多。还可采用粪便淘洗法寻找孕和头节,以判定虫种和明确疗效。
流行
牛带绦虫是世界性分布,在多吃牛肉,尤其是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形成流行,一般地区仅有散在的感染。我国20多个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人,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农牧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的流行。感染率高的可达到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
造成牛带绦虫病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病人和带虫者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以及居民食用牛肉的方法不当。
在上述流行区里牛的放牧很普遍。而当地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便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受感染。广西贵州的侗族人畜共居一楼,人住楼上,楼下即是牛圈,人粪便直接从楼上排入牛圈内,使牛受染机会更多。这些地方牛的囊尾蚴感染率可高达40%。当地少数民族又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的习惯。如苗族、侗族人喜欢吃“红肉”、“腌肉”,傣族人喜欢吃“剁生”等,都是将生牛肉切碎后稍加佐料即食;藏族人豆将牛肉稍风干即生食,或在篝火上烤食未烤熟的大块牛肉。这些食肉习惯都容易造成人群的感染。非流行地区无吃生肉的习惯,但偶尔因牛肉未煮熟或使用过生牛肉的刀、砧板切生食菜时污染了牛囊尾蚴而引起感染。
我国台湾流行的带绦虫,其成虫形态像牛带绦虫,而幼虫却类似猪带绦虫的囊尾蚴,具有发育不良的小钩;其囊尾蚴多寄生在鹿、野山羊、野猪、猴等动物的肝内,也可感染猪和牛。人体感染因生食野生动物肝所致,亦可因生食猪、牛肉和内脏而受染。有人将这种绦虫作为一个新种,即台湾带绦虫(Taenia taiwanensis),但其分类地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在流行区应进行普查普治,以消灭传染源。驱虫常用槟榔、南瓜子合剂疗法。该法疗效高,副反应小。用南瓜子、槟榔各60~80g,清晨空腹时先服南瓜子,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半小时后再服20~30g硫酸镁导泻。多数患者在5~6小时内即排出完整的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和头节断留在消化道内。用过的水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免虫卵扩散。服药后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
其它的驱虫药物有:吡喹酮、丙硫咪唑、甲苯咪唑、氯硝柳胺(灭绦灵)和二氯甲双酚等,都有较好疗效。
2.注意牧场清洁,管理好人粪便,勿使污染牧场水源,避免牛受感染。
3.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改变不卫生的饮食习惯,不吃生肉和不熟的肉。
4.加强肉类检查,禁止出售含囊尾蚴的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