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医学概论 > 正文
免疫治疗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又名生物调节剂,是免疫治疗剂的新术语。凡某一类物质主要通过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效应,并对肿瘤有治疗效果的药剂或方法,都可称为生物反应调节剂。这些物质包括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调节作用及能恢复、重建免疫功能的药物,多种细胞因子如淋巴因子、单核因子、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和胸腺因子等;免疫活性细胞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等;单克隆抗体、某些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如预防结核的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等;还有化学合成类药物如左旋咪唑等。此外,某些中药、多糖类(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及微量元素也能促进免疫功能,均可以作为生物调节剂。

    生物调节剂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它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降低免疫抑制效应,增强机体对有毒物质的耐受能力及直接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增强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对肿瘤的疗效及减少其副作用。还能治疗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尽管目前BRM疗法还只是初步的探索,但是给癌症病人带来的希望却是真实的。这些希望被实现之日,也就是癌症被征服之时。

    二、干扰素

    别看病毒如此微小,却在人间横行了几千年。病毒性传染病毒流行时,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丧生。仅在1918年发生的一次流行性感冒中,受传染而死的就有2000多万人,至今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对付它。早在 1957年艾塞克斯和李登曼就开始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当动物被一种病毒感染后,就可以避免被另一种病毒继续感染。他们就把这种干扰病毒繁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素。这种以一种病毒干扰另一种病毒--“以毒攻毒”的方法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20多年的广泛研究证明,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如患流行性感冒时,应用干扰素可以使患者在2天之内康复(一般治疗需要 1周),对慢性肝炎外阴疱疹等顽固性病毒性疾病,将合成的抗病毒药与干扰素合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干扰素还可用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子宫颈炎等疾患。除抗病毒外,干扰素还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医学家们正将其试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干扰素不仅是制服病毒的勇士,而且是防治癌症的新军。197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医院的医师发现人的白细胞干扰素具有抗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干扰素激活人体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后者可攻击并杀死癌细胞。

    干扰素初露头角,已显得威风凛凛,神通可谓大矣,除了病毒外,还有许多物质能刺激干扰素生成细胞(人的白细胞、纤维母细胞)产生干扰素,例如细胞内感染的原虫、某些毒素以及植物血凝素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导剂”,诱导剂的发现,无疑对人工生产干扰素开创了新局面,然而,要制备大剂量高浓度纯净的干扰素,非常困难。一般从 4500升血的白细胞中仅能收集到40毫克干扰素,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大量生产干扰素,并使成本大大降低。可以预见,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将特别受到医生们青睐。

    三、白细胞介素

    机体内各种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称为细胞因子,其中由淋巴细胞分泌的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的因子称为单核因子。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因子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来命名,将在白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白细胞介素(IL)。目前已知白细胞介素有10余种,它们虽称为白细胞介素,但其作用并不只限于白细胞之间。它们不仅在机体的免疫调控及抗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参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间的相互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1(IL-1)是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因子,除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外,还与诱发急性相反应、软骨吸收、肌肉消耗等作用有关;并作用于神经系统等。

    白细胞介素 2(IL-2)是T淋巴细胞受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分泌的一种因子。目前科学家们可以通过DNA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临床使用所需要的IL-2。IL-2可以促进T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某些杀伤细胞,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前景。IL- 2可使NK细胞增多,诱导K细胞生成,促进活化的B 细胞增殖、分化,提高巨噬细胞的杀伤功能等。因此,IL-2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对促使乙肝患者HBsAg,HBeAg转阴等有良好的效果。IL-2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证明,肿瘤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产生IL-2的量较正常人明显下降,用高剂量的IL-2治疗肿瘤可获较好疗效,与LAK细胞、TIL细胞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害。此药国内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对一些实体瘤,例如肾癌、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有一定疗效。

    其它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如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正在研究中。

    四、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从多种抗原致敏的正常人白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淋巴因子,或从经某种抗原刺激后的恢复期患者血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淋巴因子。前者称非特异性转移因子,后者则称特异性转移因子。这两种转移因子在体内外最重要的是可传递细胞免疫功能,作为过继免疫治疗的一种免疫制剂,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

    转移因子分子量小,无免疫原性,但有种族特异性。如人源性转移因子只能用于人体。转移因子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常见的有:①感染性疾病:如阴道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血吸虫病水痘,带状疱疱,麻疹,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麻风病,结核病,细菌性疾病;②恶性肿瘤:如肉瘤,黑色素瘤,鼻咽癌,淋巴瘤,转移性恶性肿瘤;③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慢性皮肤念珠菌病,结节病等均有好的疗效,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五、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是1975年Carswell等发现的一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糖蛋白,主要由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由前者产生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α,后者产生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β。二者的作用和结构大同小异。由于它能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科学家们对其产生和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能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大量生产,并发现其除能杀伤瘤细胞外,还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例如:①能抑制病毒繁殖,杀伤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挥抗感染作用;②能刺激单核一巨噬细胞产生另一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③促进T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IL- 6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④能与IL- 1、IL- 2、干扰素等协同增强免疫力。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肿瘤坏死因子也不例外,它对人体也有许多有害作用,如引起发热,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产生过多时,可引起休克及肺、心脏和肾上腺损害。脑膜炎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性休克,就是由于这些细菌的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过多的肿瘤坏死因子所致。晚期肿瘤病人发生的恶液质也与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有关,故它又被称为“恶液质素”。

    肿瘤坏死因子有那么多坏作用,还有什么用途呢?众所周知,人生活离不开水和火,但水和火有时会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人是万物之灵,人们可以扬长避短;取其有利的一面为我所用。现在科学家已能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大量的基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用来治疗恶性肿瘤和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某些传染性疾病。体外试验证明,其抗瘤效应非常特异,即它对瘤细胞有选择性的杀伤作用,不象抗癌化疗药那样不分敌我,一概杀伤。肿瘤坏死因子对正常细胞要高出100~10000倍的浓度才能发挥抑制作用。这一优点是绝大多数传统的抗癌药所不能比拟的;当然,在应用肿瘤坏死因子作为治疗制剂时,对其用量、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等还待进一步研究。

    六、淋巴细胞杂交瘤

    淋巴细胞杂交瘤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5年,具有英国和阿根廷双重国籍的著名免疫学家米尔斯坦和他的同事科勒尔把羊的红细胞注入小鼠体内,使小鼠体内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裂,产生一群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然后从小肌体内取出浆细胞,并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以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PEG)为媒介使两种细胞融合。在配置的营养液中,经短期的培养,使相接近的两种细胞逐渐沟通,细胞质先行合并。不久两类细胞的细胞核同时存在于合并的细胞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来具有两个核的融合细胞中的两个独立核相互沟通,两核内的染色体彼此混为一体。这时两类细胞真正成为核质融合体。由于这种融合的细胞保持了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仍保持瘤细胞的称号。但这种瘤细胞还继承了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所以把这种由两种细胞融合而成的瘤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特性的杂交瘤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经过单个细胞培养(通过克隆选择或克隆化)形成细胞系,分泌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即针对抗原的某一种决定簇的、特异性强、高度纯一的抗体。

    将胸腺瘤细胞与T细胞融合的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杂交瘤”。T淋巴细胞在体内能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白介素2、巨噬细胞激活因子、B细胞生长因子、抗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等。利用T淋巴细胞杂交瘤可以获得大量这些因子,从而可能应用于治疗缺乏这些淋巴因子的免疫缺陷患者或改善某些超敏反应状态。目前已有学者建立了对病毒感染细胞特异性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T淋巴细胞杂交瘤。除了淋巴细胞杂交瘤之外,利用巨噬细胞杂交瘤也可生产巨噬细胞分泌的可溶性产物,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

    七、免疫疗法治疗肿瘤

    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当今急待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医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即肿瘤的免疫治疗。它既可以独立治疗癌症,又可以与放疗、化疗、手术配合应用,具有独特性,使之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肿瘤第四种治疗模式;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激发和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称为肿瘤的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因此肿瘤的免疫疗法常与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等联合使用。即先用常规的疗法清除大量的瘤细胞,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肿瘤的免疫疗法有多种类型:

    1.对特异性自动(主动)免疫疗法(即瘤苗疗法):瘤苗包括活:瘤菌、灭活瘤苗、修饰或改变的瘤细胞、亚细胞成分瘤苗和抗肿瘤独特型抗体作为疫苗给肿瘤患者注射,以激发患者对自身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特异性被动免疫疗法(即应用抗肿瘤的抗体疗法):此法可直接应用抗肿瘤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实验性肿瘤,抑制肿瘤的生长,对淋巴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用针对肿瘤细胞抗原的抗体与抗癌的化学药物、溶细胞素或放射性核素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可以治疗肿瘤。

    3.过继免疫治疗:①免疫活性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取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输给肿瘤患者,或肿瘤患者自身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激活、增殖后,成为具有杀伤肿瘤活性的淋巴细胞,再回输给肿瘤病人,如LAK、TIL细胞过继免疫疗法。②细胞因子过继免疫疗法,目前常用的有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

    4.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某些生物制品、化学药物、中草药等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放疗的抗癌效应及减少其副作用。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癌症的淋巴因子基因疗法,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简化治疗程序,可以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肿瘤的深入认识,还会有更强、更好的新式“生物武器”发明出来击毁肿瘤,从而使肿瘤的免疫疗法达到更高水平。

    八、过继免疫疗法

    什么叫过继免疫?过继免疫就是把致敏淋巴细胞(具有特异免疫力的)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例如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等)输给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病人),使其获得抗肿瘤免疫力。过继免疫或继承性免疫犹如继承他人的财产而获得财力,它是用来治疗肿瘤的一种免疫疗法。基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198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委员会将癌症的免疫疗法确立为继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和化学药物疗法之后的第四种疗法。过继免疫即是肿瘤生物疗法中的一种。

    机体内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杀伤性T细胞等。根据实验观察,一个肿瘤细胞需要上百个淋巴细胞对付它。而一立方厘米大小的瘤块中约有10亿个(109)瘤细胞。因此,过继免疫需用大量的淋巴细胞才能收效。早期过继疗法的淋巴细胞取自经肿瘤免疫的个体。但要从一个患过肿瘤的人身上得到如此大量的淋巴细胞是很不现实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发明一种方法,把肿瘤病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或手术切除下来的肿瘤内的浸润淋巴细胞分离出来,加入一种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外进行培养,IL- 2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增强其杀瘤作用。前一种淋巴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后一种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将此类在体外激活和增殖的淋巴细胞输入肿瘤病人体内,可使肿瘤缩小和防止肿瘤转移,达到治疗的目的。

    转移因子是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它能将特异性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另一个体而无须用淋巴细胞。以前曾认为转移因子有种族特异性,治疗肿瘤病人所用的转移因子需用人的淋巴细胞来提取,因细胞来源困难而不易推广使用,现已证明,动物的转移因子也可应用于人体。

    免疫核糖核酸是从免疫动动物淋巴细胞中提取的。它可传递特异性免疫信息,注入体内后,既能增强细胞免疫,也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既可用于治疗肿瘤,也可用于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核糖核酸无种族特异性,可从免疫动物淋巴组织中提取,来源容易,但它在体内易受核糖核酸酶的破坏而影响其疗效。如能设法克服这一缺点,也不愧为一种较好的过继免疫治疗剂。

    九、LAK细胞疗法

    LAK细胞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肿瘤免疫疗法,是治疗肿瘤的又一新式武器。国内外已将该疗法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1985年,Rosenberg首次用LAK细胞合并IL- 2治疗25例不同类型的对化学药物和放射线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病人,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到1990年4月止,全世界至少治疗了3000例肿瘤病人。大量证据表明,LAK疗法对多数晚期癌症,尤其是对肾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有效。

    LAK细胞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英文缩写名。它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LAK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是在IL- 2刺激下诱导产生的能破坏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具有广谱高效的杀瘤效应。它不仅能杀伤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敏感的肿瘤细胞,而且对NK细胞不敏感的各种自体和同种异体的新鲜实体瘤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却没有损伤作用。因此,LAK细胞具有NK 细胞和细胞毒牲T细胞无可比拟的杀伤效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有人说LAK细胞是肿瘤细胞的克星。

    目前,LAK疗法是采集静脉血与一定量IL-2在体外孵育,再输给患者,并持续给予一定浓度的IL-2以维持LAK活性。据报道,脾脏和脐带血的淋巴细胞也可作为LAK来源。为了增强LAK活性,提高LAK疗效,减轻IL-2的副作用,研究者们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十、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医学家们将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到的淋巴细胞称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细胞),并发现这种细胞在体外经白细胞介素2刺激后可大量增殖。这种刺激后增殖的TIL细胞又称之为“肿瘤来源的激活细胞”。它具有比LAK细胞更强的特异的杀瘤活性。例如,黑色素瘤患者的TIL只对自体瘤细胞产生杀伤活性,而对自体正常细胞及同种异体瘤细胞无杀伤活性或活性很低。Rosenberg等报道,TIL经IL-2培养扩增后,其抗瘤效力比LAK细胞强50~100倍,而且只需少量的IL-2就可发挥效应,TIL以T淋巴细胞为主,另外还含有少量其它细胞。

    近几年来TIL的免疫生物学和功能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其特异高效的杀瘤活性,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已展现出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良好前景。

    目前,已能够从多种人类实体瘤(原发性、转移性肿瘤)及恶性腹水中分离出TIL;在IL-2存在下,TIL能够有效增殖达 1000倍以上,其经冻存复苏后,仍然保持较好的增殖和杀瘤活性,这为临床长期应用TIL提供了可能性。但TIL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十一、“生物导弹”疗法

    导弹是现代化战争武器,具有强大的定向杀伤力。那么,什么是“生物导弹”呢?“生物导弹”像导弹一样也是由载体和弹头组成,是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式武器。

    抗肿瘤的药物治疗、化疗、放疗、手术治疗虽取得了可喜进展。对某些肿瘤通过单一疗法或综合治疗可达治愈。但对一些常见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等疗效仍不理想,且用于治疗肿瘤的化学药物,同位素或毒素进入机体后,却敌我不分。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大量正常组织细胞。剂量一大,玉石俱焚,骨髓造血功能被破坏,消化道症状亦难以忍受。军事上使用的导弹给人们以启迪,科学家们设计制备出一种能识别敌我,分清好坏的“生物导弹”,以提高其杀伤肿瘤的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利用“生物导弹”治疗肿瘤称之为“导向疗法”或“生物导弹”疗法。

    随着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进展,现已能制备抗肿瘤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人们以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导向系统”即载体,以抗癌的物质,如化疗药物、同位素或细胞溶素(Lysin)作为“弹头”,制备成“生物导弹”。通过载体(单克隆抗体)将弹头(化疗药物、同位素或细胞溶素)运送到机体的肿瘤部位。它只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动物实验研究证明,“生物导弹”具有较好的抗癌效应。在人类肺癌、肝癌、胃癌的治疗中虽也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只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可以预料,“生物导弹”疗法在癌症的治疗中将会发挥强大的威力,可能还会有更多类型的“生物导弹”问世,根治肿瘤已为期不远了。

    十二、医用“微型导弹”

    医用“微型导弹”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无疑是医学界的上一场大革命。就以抗癌来说吧,把一些抗癌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附在单克隆抗体上,这种微型定向“导弹”特异性高,杀伤力强,特别是对手术后残存的癌细胞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能防止癌的播散、复发。

    迄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涉及医学、农业、食品、环境等众多领域;单克隆抗体已广泛用于基础研究、疾病的诊断、环境监测、治疗、预防、提纯蛋白、优生优育等方面。目前国外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医用“微型导弹”,用来治疗“超级癌症”艾滋病。

    医学家们正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百发百中的导弹性质,来检查各类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毒物等,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非常准确、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用于肿瘤诊断,它更具有独特的优点,能很准确地辨认肿瘤,从而早期发现癌症。

    由于单克隆抗体能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相结合,因此有些国家已开始用单克隆抗体来纯化药物。如采用单克隆抗体吸附工艺可以把粗制干扰素浓缩提纯500倍。这种工艺也可广泛用于各种生物制品,又如采用单克隆抗体生产提纯尿激酶其吸附容量可达5升,一次可提纯200克尿激酶,足以治疗6000人次的中风病人。总之,“微型导弹”--单克隆抗体方兴未艾,正越来越广泛地发挥它的威力,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