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
(一)器官对氧和营养物质的获取
体内各器官与组织细胞进行活动,需不断供给氧与营养物质,氧来自肺泡,营养物质来自小肠粘膜的吸收。而远离肺与肠的器官又如何能得到这些物质呢?这是因为体内有完善的血液转运系统,包括大循环(体循环)与小循环(肺循环)。血液自右心室到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入左心房,此为肺循环。经过此循环血液获得氧。血液自左心室到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经毛细血管与静脉系统回到右心房,此为体循环。食入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后被小肠吸收,经肠系膜静脉到门静脉入肝脏,再经肝静脉到下腔静脉而进入右心房与右心室。肺循环与体循环是相互衔接的,从左心室进入动脉的血液既含有丰富的氧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经分布到全身各器官与组织的毛细血管,将动脉血输送给它们,以满足其需要,使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得以维持。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故呈鲜红色;而静脉血含氮离血红蛋白较多,故呈紫蓝色。经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每100毫升含的氧离血红蛋白若到心脏的血液与从心脏泵入动脉系统的血液是平衡的。这种进出心脏的血量为什么能取得平衡呢?在前面已经谈到心脏的泵血量取决于心室肌的收缩力量,而心肌的收缩力又取决于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这现象称为心定律。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与进入心室的血量有关,进入的血量多,则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增大,此时心室肌的初长度即增加,故心室收缩时力量增大,泵出的血量自然增大。相反,当回心血量少时心室的充盈量也减少,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肌的初长度减小,收缩力减弱,被泵出的血量自然减少。可见进出心脏血量的平衡是通过改变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来实现的。它不受神经与体液因素的影响,只取决于进入心室的血量,所以进入量与泵出量能取得平衡。若这种平衡不能维持则出现病理状态。如果回心血量大于泵出血量,则静脉系统出现淤血,肝肿大,心衰的病人可发生这种情况。
(二)心脏节律
心跳的快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的节律性。自人出生的那天起终生如此,这是什么原囚呢?因为在心脏中有一套特殊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及浦肯野纤维中有自律细胞,它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在正常情况下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发生的兴奋沿传导系统下传,控制心脏的跳动,故正常的心律为窦性心律,所以将窦房结称为心跳的起步者。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没有自动节律性,只具有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它们与泵血功能有关,故称工作细胞,它们受自律细胞的控制。安静时窦性心律每分钟为60~100次,一般约75次。若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若少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窦房结受到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增加其自律性,使心跳加快;而迷走神经减少其自律性,故使心跳变慢。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故心跳加速;而当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增强,故心跳减慢。
心脏每天24小时不停的跳动,它完成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它每天泵出7200公斤的血液,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挑水144担(每担 50公斤)。
(三).血压
心脏这个器官的血液供应有点特殊,不同于其他器官。收缩压虽高,但不影响心肌供血;舒张压虽不高,但对血供很重要。因为心脏在收缩期心肌是难得到血液供应的,心肌的收缩压迫了冠状血管,血液难流进去。而当心脏舒张时冠状血管不受压迫,所以在舒张压的作用下,血液流进冠状动脉。舒张压若太低,对心肌的血供是非常不利的。在这里要说个现实问题,对有高血压并有冠心病的人给予降压药时,需很慎重,不能降得大多,否则低舒张压会引起冠心病发作。因此适当的降压剂量非常重要,不可大意。
自来水管内的流量取决于管内的压力,当夏天用水量大时管内压力下降,因此那些楼层高的住户便无水用。人体内的血流的供应与自来水相类似,动脉血压需维持一定的高度,全身各器官才能得到适当的血液供应,例如脑缺血就会产生眩晕甚至失去知觉;心肌缺血就会引起胸闷,甚至发生心绞痛。动脉血压过高则形成高血压,可导致脑中风(脑内血管破裂),轻者可引起瘫痪,重者引起死亡,而且脑中风引起的死亡率较高,动脉血压过低则形成低血压,容易出现头晕与疲乏,影响工作。在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波动的幅度不大。在生活中由于某种因素(如激动)引起血压短暂的升高,经过调节又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老年人由于动脉血压稳定性调节的能力差一点,故老年人动脉血压波动的幅度较一般人要大一点。
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心脏的泵血量,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动脉弹性回位力与外周阻力(阻碍血流的力量)。成年人的收缩压若超过18.74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若超过12千帕(90毫米汞柱),称为高血压。成年的收缩压若低于12. 0千帕(90毫米汞柱),称为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