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医学概论 > 正文
人体解剖学 感觉感官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1)皮肤

    皮肤位于体表,具有多种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皮肤与外界直接接触,其结构较致密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防止体液丧失和保护体内组织免受外界侵害,对人体具有屏障保护作用。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受不同的刺激,引起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不同的感觉。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汗液及其从体表蒸发,可增加体热散发,反之则可减少体热散发,此外,皮肤还有排泄功能,如随汗腺分泌的汗液排出少量氯化钠氯化钾尿素等,皮脂腺分泌皮脂和少量废物。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可吸收挥发性液体和油脂类。因此,在接触某些有毒物质时,应防止被皮肤吸收而中毒。有些药物可被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2)眼睛

    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它的构造和功能很象一部照像机,但比照像机更为精巧。无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照像机的镜头;瞳孔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的唯一通道,它可以扩大和缩小,相当于光圈;眼的外壁除前面的角膜外,其余部分是白色坚韧的巩膜。俗称“眼白”,相当于暗箱壁;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底片。照像时,须根据被拍照物体的远近,调节照像机的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让从物体来的光线经镜头折射后,恰好在底片上聚焦,即让物像清晰地落在底片上,使之感光,才能照出清晰的像片。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界物体,是由于从物体来的光线,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感光细胞,引起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才能产生视觉,看见外界物体。若要产生清晰的视觉形象,即看清物体,则必须使从物体来的光线,入眼后聚焦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眼睛要能看清外界物体,必须是物体发来或反射来的光线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按光学原理,从眼前6米至无限远处的物体来的光线接近于平行光线,经过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都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当然人眼并不能看清任何远处的物体;这只是由于来自过远的物体的光线过弱,或过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过小,因而看不清楚或不能被感知。当观看近处(眼前6米以内)物体时,由于从物体来的光线是辐散光线,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后方聚焦,故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这只能引起一个模糊不清的视觉形象。然而实际上正常眼看近物也十分清楚,例如,青少年能看清眼前10~15厘米处的物体。这是由于看近物时,可通过调节使眼内晶状体的折光力增强,从而使来自近物的辐散光线提前聚焦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眼的调节主要是靠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增强其折光力,这是通过神经反射而实现的。晶状体是一个透明的、富有弹性的折光体,其外包以透明而具有弹性的囊膜,形似双凸透镜。晶状体周缘附着于数十条细小的悬韧带上,后者又附着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纤维,叫睫状肌,眼处于安静状态(不进行调节)时,晶状体因受到悬韧带的牵张而呈扁平形,当看近物时,则通过神经反对引起睫状肌收缩,使睫状体向前向中移动,于是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发生弹性回缩,其前、后凸度增加.以前表面中央部分向前凸出最为显著,因而晶状体的曲率增加,折光力增强,使辐散光线的聚焦前移至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体距眼球愈近,到达眼的光线的辐散程度愈大,晶状体变凸的程度愈大。当看6米以外的远物时,睫状肌松弛,睫状体后移回位,悬韧带被拉紧而使晶状体变扁平,其曲率减小,折光力减弱,从远处物体来的平行光线即可在视网膜上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正常眼看远物是不需要调节的。

    当看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仅使晶状体的曲率增加,而且还伴有瞳孔缩小,以减少入眼的光量,并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增加视觉的清晰度;同时,两侧眼球向鼻侧会聚,使物像落在双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以利于产生清晰的视觉。

    (3)耳

    我们为什么能听见声音?也许不少人以为耳是产生听觉的器官。其实不然,耳只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是产生听觉的单位。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中的耳蜗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人们平时所讲的耳朵就是耳廓,它有收集声波和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很多动物的耳廓可也向不同的方向转动,这更有利于对声波的收集。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它一端开口,另一端终止于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鼓室中3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听骨链的一端与鼓膜内侧连接,另一端与鼓室内壁上的卵圆窗膜相接。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能随声波发生同始同终的振动。鼓膜振动时,听骨链也随之振动,并推动卵圆窗膜引起耳蜗中淋巴液的振动,将声波传入内耳。耳蜗是一蜗牛形骨管,其内部结构甚为复杂,是高度分化的感音装置。耳蜗内充满淋巴液,浸浴着具有一定紧张度的称为基底膜的弹性膜及其上面的螺旋器,螺旋器中的毛细胞即为感音细胞。从中耳经卵圆窗膜传入的声波振动,通过耳蜗中淋巴液的传导,引起基底膜振动,使位于它上面的毛细胞受到刺激,因而使位于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经听神经传入中枢,在大脑皮层颞叶引起听觉。

    上述声波传入耳蜗引起基底膜振动的途径,通常标之为气导,是声波传入内耳的正常途径,其传音效率最高。此外,声波还可通过颅骨直接传入内耳,引起基底膜振动,称为骨导。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声波并不能有效地通过颅骨传导,所以骨导对正常听觉并无实际意义。

    (4)鼻

    世界上许多种动物有很灵敏的嗅觉。例如;警犬能帮助侦察人员追踪逃犯,猎狗能帮助猎人发现野兽,这主要是因为狗的嗅觉特别灵敏,能敏锐地闻出和辨别各种微弱的味,用鼻子去起作用。

    人的鼻子也能闻出各种气味,只是没有那么灵敏。鼻子之所以能闻出不同的气味,是因为在鼻腔的上鼻甲和鼻中隔后上部两侧存在着嗅觉的感受器--嗅上皮。嗅上皮中有嗅觉的感受细胞,其顶端有几条短纤毛,称为嗅纤毛或嗅毛,插在嗅上皮表面的薄层粘液中。当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或挥发性物质到达嗅上皮,首先溶解于覆盖在嗅上皮表面的粘液中,再作用于嗅纤毛而刺激嗅细胞,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发放,传至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即闻到不同的气味。由于嗅上皮位于鼻腔上端,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达到,所以在嗅一些不太明显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向上到达嗅上皮。

    有人分析了数百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有7种基本气味:樟脑昧、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其它众多的气味可能是由这些基本气味的组合所引起。

    当鼻腔粘膜充血或炎症(如感冒)而致鼻阻塞时,由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分子难以到达嗅上皮,嗅觉便迟钝,甚至闻不到气味。进食时,由于闻不到食物的香味而食欲不佳,吃什么美味食物都觉得胃口不开,不好吃。

    人的嗅觉远不如某些动物(如狗)的灵敏,但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了嗅党的帮助,譬如,嗅觉可以使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而增进食欲;嗅觉与味觉配合,可以增强对佳肴美味的感受,并促进消化系统的活动;嗅觉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出已发酸或发臭变质的食物,避免食物中毒;闻到焦味可引起对火灾的警觉,及时发现和扑灭火苗。

    另外,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持续闻同样性质、同样强度的气味,过一段时间后,对这种气味的感受就会明显减弱,甚至接近于消失。“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中国谚语,就是对嗅觉适应的生动写照。

    应该知道,嗅觉的适应并不是嗅觉的疲劳,因为对某种气味适应之后,对其它气味仍然很敏感。嗅觉的适应与嗅觉感受器对刺激的适应有关,但嗅觉感受器的适应-般较慢,而嗅觉的适应较快,这说明嗅觉中枢在嗅觉适应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5)舌

    任何食物都有个味道,而有味物质的刺激主要是由舌感受的,因为舌粘膜上分布着大量的味觉感受器——味蕾,也有一些味蕾分布于口腔和咽部粘膜上。

    味蕾是一种椭圆形的结构,由外面的一层支持细胞和内里一些细长的味觉细胞组成,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由味蕾表面的味孔伸出。与味蕾联系的感觉神经末梢细支,包围在味觉细胞上。进食时,溶解在唾液中的味觉刺激物作用于味毛,刺激了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儿童的味蕾比成人的多,所以他们的味觉比成人灵敏得多。老年人的味蕾逐渐萎缩,所以味觉也逐渐减迟。

    那么,舌头为什么能辨别出不同的味道呢?人的基本味觉有四种,这就是甜、咸、酸、苦。舌表面不同部位对这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舌尖部对甜味最敏感,舌两则前部对咸味最敏感,舌两侧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最敏感。众多不同的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味觉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形成的。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吃温热的食物比吃冷的食物味道要好得多。这是因为味觉的敏感度受食物本身温度的影响,温度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味觉的功能不仅是辨别不同的味道,而且与机体对营养物摄取的调节也有关系。例如,体液中的氯化钠显著减少的人,喜食咸味食物。动物实验也表明,正常大鼠的味觉能辨别出1:2000的氯化钠溶液,而切除肾上腺皮质致使血液中Na+浓度降低的大鼠,则可辨别出1:33000的氯化钠溶液,主动选择含盐多的饮料。

相关文章
看不见的伴侣——人体正常微生物
197-3 心脏病人体格检查
人体的运输系统: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
人体免疫屏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