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 > 皮肤性病学 > 正文
药物性皮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药物性皮炎可简称为药疹,系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别的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皮肤粘膜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内脏损害,甚至死亡。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同“水能载舟,也可覆舟”一样,药物既可治病救人,也能致病害人。据一些单位统计,药疹发病率约占门疹初疹患者的0.5~2.3%,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医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该病发病率无疑将会增加。为此,医务工作者须要掌握药疹的有关知识,以尽量减少本病的发生。

  [病因与发病机理]

  药物是药疹发生的外因,这是不言而喻。药物这个外因中有药物中的杂质、剂量、种类、用药途径、聚积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药疹发生有一定关系,但相比之下,我们认为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药疹最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只能算是半抗原,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这时药物才具有抗原性。临床上使用抗原性越强的药物,其产生药疹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抗生素剂、解热镇痛药类、安眠镇静剂、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是引发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约占所有药疹的半数以上,当然还有抗癫痫药、吩噻嗪类等药品所引起的药疹、也甚引人瞩目。在这里必须指出,昔日认为药疹主要是西药引起的。但最近几年观察,随着中草药剂型创新改革和临床广泛应用,由中草药引发的药疹之报告也屡见不鲜,故应引为警惕。更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药疹的原因,有时较隐蔽而容易被疏忽,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有药物作用的食物或饮料中所含色素或香料,它们的本质也具有药物之作用。因此,亦能引起过敏反应;第二,药物有时以意想不到方式进入机体,例如饮食注射过青霉素奶牛的乳,吃含有防腐剂或抗菌制品的食物,这时药物可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体;第三,交叉过敏,即对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也引起过敏反应,象对普鲁卡因过敏的人,服用磺胺药后也可以引起药疹,因上述二种药物化学结构式很相似,以上情况,往往可导致误诊,故应予足够重视。

  另外,药疹的发生尚有一个更为主要之原因,那就是人的因素,即人所共知的内因,换名话说,唯有人(具有过敏体质)对该药物产生了敏感性,否则也不会引起药疹,这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缘故。因此,服药的人虽多,但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

  本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有不少总是有待今后研究阐明。但皮肤病学才倾向认为,大多数的药疹仍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的。其主要根据如下:

  一、药疹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者须经4~20日的潜伏期,倘若致敏状态已形成后,则多数在十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二、药疹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及其药理作用无关。已发生过药疹的人,即使应用该致敏药的很小剂量,仍然可再次发病。

  三、某些病例可用致敏药进行脱敏。

  四、痊愈后的患者,若应用与原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亦可引发药疹,这就是前面已叙述过的交叉过敏;还有另一种情况,当病人处于敏感状态增高时,尚可对一些在化学结构式毫不相关的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这便是所谓的多价过敏或多原过敏。

  五、本病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类药等抗过敏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某些药疹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药物毒性作用或光敏感作用有关。前者象药物性剥脱性皮炎,一般认为该病是药物剂量使用过大或服用时间太久所致的毒性反应;后者如内服磺胺药后,一旦暴露于阳光下,就可能发生皮炎。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必有用药史,不少病人可以询问得知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药疹症之临床多种多样,除少数为局限性外,常为全身泛发性对称分布。皮损本身无特异性,可呈经斑、紫斑、丘疹、风团、水疱、糜烂、结痂、鳞屑等。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皮疹;反之,不同药物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发生相同皮肤损害。自觉病损处有程度不一瘙痒感。不少药疹患者还有发热、浑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病性重笃的药疹,可累及肝肾等脏器。兹将临床上较常见的药疹类型介绍如下。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一、固定性药疹

  此型药疹颇具特色,皮损发生具有固定性,在患者初次发疹后,每次服药再致病时,往往于原处复发皮疹,且常见逐次扩大和增多的倾向。固定性药疹是最多见的一种药疹,约占全部药疹的50%。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9:1。一般认为由第Ⅵ型反应引起的。多由磺胺制剂、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所招引。抗生素除四环素外,通常不引发本型药疹。该病皮损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阴茎等部位,数目不定,一般不对称。皮疹为红肿斑、大水疱及色素沉着斑,园形或椭园形,境界分明。患处有灼热和瘙痒感,但缺乏全身症状,也不波及脏器。

  二、麻疹猩红热型药疹

  本型药疹也较为常见,可能与Ⅵ型变态反应有关。一般发病急骤,损害常累及躯干部或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和四肢扩展。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斑疹或米粒大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其形态极似麻疹或猩红热样外观,但皮损较多,色泽更鲜红、瘙痒更剧烈。与此同时,常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但比传染病的麻疹或猩红热之症状轻些。内脏一般不受累。半数以上病人,在去除病因(致敏药物)2周后,皮疹损害有望完全消退。该型药疹一般预后尚好,但也有个别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停用致敏药物而导致药物而导致演变成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该型药疹在各型药疹中病情较为严重,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之前,预后不佳、易致死亡。本病可能是Ⅵ型变态反应所致,也有认为是药物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据国内文献报告引起这一型药疹的药物有鲁米那、胂剂、青霉素、磺胺药、砜类药品、链霉素、山道年、氨硫脲、复方阿斯匹林、异烟肼、大伦丁等,其中以鲁米那为最常见。该型药疹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其面部水肿更显著,常伴渗液和结痂。继之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表皮剥脱期,全身可见大量脱屑,于手脚部位常呈手套袜套状大片鳞屑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落。多数患者伴有高热、畏寒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部分的病人因肝、肾、造血器官受侵犯而引起全身衰竭、最终可能并发肺炎,继发败血症心力衰竭而致死亡。病程颇长,可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达到2-3个月。

  四、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又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系所有药疹中最严惩的一型。本病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症性重笃,予后多不良,死亡率甚高。致病药物多为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制剂,笨巴比妥以及青霉素等。本型药疹临床表现以发病急剧、病情险恶、病程短暂为特征。皮疹初起为红斑,可迅速扩展,常在4天之内遍及全身,皮疹中还常见有水疱或大水疱。并很快转变成广泛性松弛性表皮松解,其状如烫伤样,触痛较明显。病变处往往可查见表皮呈多数相互平行的长条皱纹。患部易擦破而形成大片表皮剥露,即尼氏(Nikolsky)征阳性。眼、口腔、食道粘膜也常受累。胃肠、肝、肾、心、脑等脏器均可同时被侵犯。病人体温可高达40℃左右。如无并发症,患者可在3-4周内痊愈,病程通常不逾一个月。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六节 第四脑室症状群(syndrome of fou
第一节 消化道出血失血量的估计
第九节 颅脑创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第二节 妇科病史采集
第三节 临床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