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心血管急诊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类药物为血管扩张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瓣膜疾病等。血管扩张剂根据其主要作用部位可区分为三大类:有些扩张动脉为主,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或激动血管壁α受体;有些主要扩张静脉;还有些均衡扩张动脉和静脉(表22-9)。
表22-9 常用血管扩张剂根据其作用部位分类
动脉血管扩张剂 | 静脉血管扩张剂 | 混合性动脉/静脉血管扩张剂 |
1.平滑肌松弛剂 | 硝酸盐类 | 1.α受体阻滞剂 |
肼苯达嗪 | 硝酸甘油 | 酚妥拉明 |
长压定 | 二硝酸异山梨醇酯 | 酚苄明 |
2.β2受体激动剂 |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 | 派唑嗪 |
沙丁胺醇 | 2.转化酶抑制剂 | |
对羟苯心胺 | 巯甲丙脯酸 | |
叔丁喘宁 | 苯酯丙脯酸 | |
3.硝普钠 | ||
4.钙拮抗剂 | ||
硝苯吡啶 |
高血压特征为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使阻力血管松弛而迅速降低血压。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一方面通过扩张静脉,增加静脉容量,减少回心静脉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压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前负荷),从而减轻肺充血;另一方面,也通过扩张小动脉,减轻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后负荷,改善左心室泵血功能,增加心搏量及心排血量,使左室舒张期容量减少,肺毛细血管压降低,从而心力衰竭好转。血管扩张剂减轻前、后负荷,也减少心肌氧消耗,有利改善心肌缺血(图22-2)。
图22-2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衰的机理
血管扩张剂能诱发或加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低血压,而使其应用受限制。血管扩张剂的效应取决其剂量。一般分三个阶段。小剂量时心排血量增加,肺毛血管压降低而动脉压很少变化;如滴注速度加快,在进一步增加心排血量及降低肺毛血管压同时,动脉压也开始下降;如再增快速度,则心排血量、肺毛血管压及动脉压均下降,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主张治疗心衰时采用小剂量以发挥其治疗效果和避免量过大。应用时必需遵循两项原则:①只用于伴肺充血、肺毛血管压力增高者,当后者低于2.0~2.4kPa(15~18mmHg)(临床估计,肺底无啰音),不再应用这类药物;②使动脉压保持在生理范围内,一般收缩压不应低于13.3kPa(100mmHg)。
(一)硝普钠(Nitroprusside sodium)
1.药理作用 为一种强力短效血管扩张剂,直接使小动脉及静脉平滑肌松弛,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及使静脉贮血。由于血压下降,可引起轻至中度心动过速,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可改善心排血量。
2.药代学 仅静脉给药。1~2min内起效,作用持续5~10min。一分子硝普钠释出5分子氰化物离子,可与红细胞及组织的巯基结合,形成氰化物,后者于肝转化为硫氰盐。硝普钠半减期极短,约几秒钟;而硫氰盐半减期为7天,几全部经尿排泄。
3.适应证 各种高血压危象,需迅速降压,如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左心衰竭合伴高血压急诊、颅内出血、嗜铬细胞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源性休克伴血管收缩状或左心衰竭;其他原因所致左心衰竭。
4.剂量、用法 硝普钠为水溶粉剂,每支50mg,用5%葡萄糖液溶解(其他溶液可能产生毒性产物)。为避免开始血压下降过快,宜先静点5%葡萄糖液,调节速度(8滴/min开始),再将新鲜溶好的25~50mg加入500ml溶液中。从15μg/min开始(伴高血压者可自25μg/min开始),每3~5min监测血压,调整滴速,直至肺毛血管楔嵌压降至正常,而动脉血压在13.3kPa(100mmHg)以上。如无血液动力学监测,在血压增高者,速度为25~400μg/min,血压正常者为25~150μg/min。对硝普钠的通常反应,血压立即下降30%~40%。对心衰病人,注意使血压下降不超过2.67kPa(20mmHg),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min。
硝普钠水溶液不稳定,应临用前新鲜配制溶液。遇光易降解为铁氰化钠和氰化物。使溶液颜色变深褐,故滴注过程所用滴器,滴管均应避光(可用黑布、黑纸或银纸包遮)。治疗时间长,特别肾功能衰竭者应监测血硫氰盐浓度(毒性开始于50~100μg/ml)。
5.不良反应 滴注过快可产生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头痛、头晕、胸骨后不适、腹痛、肌肉颤搐等;也可产生皮肤潮红、精神症状、减慢或中止滴注可迅速好转。用药时间长,硫氰盐蓄集产生中毒症状,如手足抽搐性痉挛、缺氧综合征。可引起进展迅速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乏力、恶心、低血压甚至死亡。可产生变性血红蛋白,维生素B12缺乏,乳酸性酸中毒。硫氰盐可被透析消除。羟钴胺(Hyhroxycobalamine)也可用于治疗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