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并非视网膜与脉络膜的脱开,而是视网膜本身的色素上皮与神经视网膜之间的分离。胚胎发育时,眼杯的外层和内层套叠在一起,外层分化为色素上皮层,内层则分化为其他各层,均属于神经视网膜,简称为视网膜。正常时,色素上皮细胞的突起裹住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外节,并有粘多糖物质将两层紧密地贴合。一旦两者之间进入液体而彼此分开,即发生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分为孔源性、渗出性与牵拉性三种,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最常见。后两者又合称为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男性患者较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多数患有近视性屈光不正。
(一)自觉症状 多数视网膜脱离于几小时内发生,患者忽然觉得视野中出现黑幕状暗影,随着视网膜脱离发展而扩大。当黄斑受到累及时,中心视力立即下降。发病前,通常先有闪光亮点与黑影飘浮等症状。亦有的患者直到黄斑受累时才自觉。
(二)眼底表现 脱离区的视网膜呈灰色或青灰色隆起,表现呈波浪起伏,当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若不及时就医,脱离范围扩大,可延及全视网膜,可遮盖视血,或呈漏斗状外观。仔细检查眼底可发现视网膜裂孔,孔缘一般易于辨识,因孔内外颜色呈鲜明对比,孔内色红,孔缘外视网膜色灰。裂孔多见于颞上象限,次为颞下。鼻侧虽少见,但亦可发生裂孔。锯齿缘部的裂孔多位于颞下或正下方。裂孔亦可发生在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上。最常见者为圆形和马蹄形裂孔,亦可为不规则裂缝状和半圆形的锯齿缘离断。裂孔大小与数目亦因人而有不同。
(三)发病机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液化及有一足够的拉力使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分开,其中视网膜裂孔是关键。发生视网膜裂孔之间,常有视网膜玻璃体退行性变,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萎缩和收缩引起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与玻璃体的退行性变与年龄、遗传、近视及外伤有关。
(四)病程与预后 视网膜脱离发生后,感光细胞层的营养受到损害,如不及时复位,视网膜将发生萎缩及变性,视力障碍不可恢复。即使经过手术成功地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功能仍难以好转。而且,长期视网膜脱离,眼压低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上下与玻璃体内纤维组织增殖,表现为白色小点,白线条纹甚至膜样形成。久不复位的视网脱离,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瞳孔闭锁、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甚至眼球萎缩。这时的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约有90%的病例,能在一次手术后成功地复位。黄斑区脱离2~3月以上的病例,在视网膜解剖复位后,视力恢复往往不能正常。因此视网膜脱离应作为急诊病种。早日诊断早期手术才能使预后转佳。延误时机即使成功的手术,亦不能挽救视力。多数患者发病急,有明显的主诉与眼底表现。急诊医师应想到争取早日使其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五)治疗 寻找与封闭全部裂孔,放出视网膜下积液,巩膜缩短、层间或巩膜外填充加压,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脱离广泛者还有时需作环扎条带。封闭裂孔的方法有电凝、冷凝以及光凝。视网膜裂孔在视网膜脱离尚未发生时,或手术失败但裂孔位于手术嵴上,可以试以激光凝固,将视网膜裂孔封闭,达到防治视网膜脱离的目的。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成功率很高,但必需裂孔处没有视网膜下积液,否则光凝达不到应有的效应。
二、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与其色素上皮层之间因渗出性液体、炎症反应或占位性病变使两者分离,称谓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一)自觉症状 患者主诉视力下降、视物变性。当视网膜脱离未影响黄斑时,病人多无自觉。通常发病不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那样突然。
(二)眼底表现 视网膜隆起外表面平滑,无波纹状,视网膜下积液可随眼位而改变位置。无视网膜裂孔。可能合并视网膜或脉络膜疾病。包括炎症、肿瘤以及周身疾病,如严重高血压、妊高征、慢性肾炎。在合并视网膜玻璃体出血的眼底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等,发生增殖性与视网膜粘连的玻璃体条带。由于纤维条带的收缩与牵拉,可以将视网膜与其色素上皮层分离,此时并无裂孔形成,称谓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三)治疗 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首要为找导发病原因及针对性处置。牵拉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可用玻璃体切割或YAG激光切断牵拉的条带,可使视网膜平复。必需时可联合视网膜下积液引流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