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 > 物理诊断学 > 正文
心脏检查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心脏位于胸腔的正中偏左,上与大血管相连,下面位于横膈上,两侧紧靠肺脏,表面边缘部为肺组织所遮盖。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所组成,右心室位于心脏的前表面,左心室组成心脏的左表面、膈面及前表面的一部分。左心室的右下方称心尖,右心房组成心脏的右面表面及右后表面的一部分,左心房组成心脏的左下方称心尖。右心房组成心脏的右前表面及右后表面的一部分,左心房组成心脏的左后表面及左前表面的一小部分。

  心脏检查时,应根据病情,让病人采取平位、半 位或坐位。病人两肢自然平放或下垂于躯干的两侧,身体勿左右倾斜以免影响心脏的位置。

  一、视诊

  (一)心前区隆起

  正常人胸部两侧大致是对称的。心前区隆起多见于儿童期即已患心脏病且心脏显著增大者(常为右心室肥厚),如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由于该时,胸壁骨骼尚在发育阶段,受增大心脏的影响,可使心前区隆起。成人有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可显饱满。

  (二)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可引起局部胸壁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距前正中线7.0~9.0cm。搏动范围相当于一个钟式听诊器胸件的面积(直径约2.0~2.5cm)。有一部分正常人的心尖搏动看不见。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弱、节律等有无异常。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受人体体形、年龄、体位、呼吸等因素的影响。如超力型的人,心脏呈横置位,心尖搏动位置可上移至第四肋间,距前正中线较远。无力型的人心脏呈悬垂型,心尖搏动位置可下移至第六肋间,距前正中线亦较近。婴儿与儿童心脏体积与胸廓容积之比,较成人为大,心脏近于横位,心尖搏动可能在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之外。体位对心尖搏动位置的影响较大,位时,心尖搏动可较坐位高一肋间。右侧 时,心尖搏动向右移1.0~2.5cm。左侧时,向左移2~3cm。深吸气时,因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深呼气时,膈肌上升,心尖搏动则向上移。

  引起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因素有:

  (1)心脏疾病 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左心室被推向左后,心尖搏动向左移们;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们。

  (2)胸部疾病 凡能使纵膈及气管移位的疾病均可引起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如右侧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可使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严重肺及胸膜纤维化,或有阻塞性肺不张时,均可使心脏向患侧移位。脊柱或胸廓畸形也可影响心尖搏动的移位。

  (3)腹部疾病 腹腔内大量腹水、巨大肿瘤、妊娠或气腹治疗时,因腹压增加均可使横膈上移,心尖搏动向左上方移位。

  2.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变化

  心尖搏动强弱与胸壁的厚薄有关。肥胖者胸壁厚,搏动较弱;瘦弱者胸壁薄,搏动较强,范围亦较大。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心尖搏动常增强。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增强有力而明显。心肌炎、重度心力衰竭时心尖搏动可减弱并减弱弥散。心包积液,左侧气胸、胸腔积液或肺气肿时、心脏与前胸壁的距离增加,心尖搏动常减弱,甚至消失。

  正常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可引起局部胸壁的向前搏动。粘连性心包炎与其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或右心室明显增大者,心脏收缩时心尖部可出现内陷称为凹缩性搏动或负性搏动。

  3.其它部位的搏动

  右侧第二肋间及胸骨上窝的搏动,多为升主动脉或主动脉的搏动,可见于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瘤。右心室增大时,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见有较明显的搏动。上腹部的搏动多为右心室搏动,见于肺气肿心脏悬垂位时,当肺心病伴右心室增大时,该处搏更为明显有力,上腹部搏动,应与右心室搏动鉴别,方法即让病人深吸气,若上腹部的搏动加强,则为右心室的搏动;若是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的搏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的搏动可见于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等。

  二、触诊

  心脏触诊检查,除可证实视诊的结果外,还可发现视诊未发现的体征。检查时,病人最好采取平卧位,以免因体位影响心尖搏动的位置。医生通常以全手掌、手掌尺侧或指尖触诊。心脏触诊的部位,除心尖部外,应依次检查心前区、胸骨两旁及上腹部。当触及任何搏动时,均应注意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时间等。

  (一)心前区搏动

  触诊法检查心尖搏动可进一步准确地证实视诊所发现的心尖搏动及其它搏动情况。心尖搏动冲击手脂的时间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因此临床上常用以确定心动周围的收缩期或舒张期,以判断心音、心脏杂音及细震颤出现于心动周围的时期。

  1.心尖部治举性冲动

  心尖部抬举性冲动乃是一种徐缓、强有力的局限性心尖搏动,将手指尖端稍用力地按在心尖处,心脏收缩时,即将手指端抬起片刻,此被认为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特征性体征。左室肥厚无增大者,抬举性冲动见于锁骨中线内,伴有左室扩大者,则向左下移位,可见于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心前区抬举性冲动(胸骨左缘抬举性冲动)

  此乃在胸骨体下段及其左缘肋间隙近肋软骨处,当心脏收缩时出现一个强有力而较持久的搏动,主要由于肥厚的右心室壁由前向右移动,搏动冲击胸壁所致,。检查方法:医生可握拳以小鱼际或直接以手指放在上述区域,心脏收缩时使手的接触部分抬起片刻。此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体征,可见于房间隔缺损。

  抬举性冲动应与高动力状态的冲动相鉴别。高动力状态的冲动振幅虽大,但持续时间较短,抬举力不大,与抬举性冲动不同。可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容量负荷过度、高度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3.震荡(shock)

  震荡是用手指触知的一种短促的拍击感。舒张期震荡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者,提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者,则提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尖部收缩期震荡提示第一心音亢进;心尖部或其内侧舒张期震荡提示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亢进或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二)细震颤(震颤thrill)

  也称喘。是由于触知的一种微细的颤动感,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发生原因:当血液流经一个口径狭窄的部位(瓣膜口或缺损口),至较宽广的部位时发生涡流,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而传至胸壁所致。细震颤的强弱与血流速度、狭窄程度及两室腔间的压力差大小有关,一般血流速度越快,瓣膜狭窄程度越重,压力差越大,则细震颤越强。当狭窄极其严重,血流通过极少时,细震颤可消失。另外,胸壁越薄,则累震颤越易触及。

  触诊所发现的细震颤,相当于听诊所发现的杂音。临床上,能触及细震颤者则往往可听到杂音,如听不见杂音则应怀疑是否触及细震颤,但有杂音存在不一定都能触及细震颤,因听觉对频率较高的声波较敏感、而触觉则对频率较低者为敏感。如发生声波频率较高,超过触诊可能触及的上限时,则可能听到杂音而不能触及细震颤。

  按细震颤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三种。其出现部位和临床意义见表8-1-1。

表8-1-1 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间 部位 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部 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其附近 动脉导管未闭

  (三)心包磨擦感

  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以润滑心包的脏、壁层。当心包发生炎症时,由于纤维素的沉着,使脏、壁层心包膜均变粗糙,随着心脏的搏动而互相磨擦发生震颤,可在心前区触知即为心包磨擦感。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处最为明显。因该处心脏表面不受肺脏复盖而接近胸壁之故。坐位时或在深呼吸的末期更易触及。如心包膜腔内有较多的渗出时,则磨擦感可消失。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86-10 染色体病
6-10 全身低温
1-1 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与骨折段的移位
18-5 喉影像学诊断
7-1 垂体疾病概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