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痛是一个总的名词,用于描述跖趾部的疼痛,通常是趾间神经损伤或趾关节疾病的结果。
趾间神经痛
神经痛或良性神经瘤可发生在任何趾间神经。趾间神经行走于趾骨之下和跖骨之间,越过跖球,走向远端,支配足趾。第三足底趾间神经由内,外足底神经的分支组成,通常在这里形成神经瘤(Morton神经瘤)。单侧神经瘤比双侧更常见,女性比男性更多。
症状和体征
趾间神经痛的特征是沿着一支或多支足部神经向趾球或足趾放射的突发性疼痛。这可能系保护足部趾间神经的脂肪垫的消失,反复的轻度外伤或不适当的穿鞋所致。趾间神经瘤表现为一支或多支趾间神经周围的渐进性的良性增厚和增大。在早期,患有这种神经瘤的病人仅主诉跖球部轻度疼痛或不适,最常见的部位为第4跖骨头区。有时有烧灼感或针刺感。病人可感觉宛如在跖球内有一石块。通常在穿某一款式的鞋时,其症状比穿另一式样的鞋时更为明显。随着疾病的进展,感觉可变得更为特殊,常有向足趾放射的烧灼感。在走路时,为减轻疼痛,往往需脱鞋行走。
诊断和治疗
诊断根据特征性病史与足底趾间间隙的触痛而确立。有神经瘤形成时,用拇指按压第3与第4趾骨头间常引起疼痛。
穿合适的鞋后,疼痛通常可迅速缓解。单纯神经痛时注射利多卡因即可得到缓解。否则,神经瘤形成时则需要用长效皮质类固醇与局部麻醉剂作神经周围浸润。在跖趾关节背侧平面,与足成45°角注射入足趾间隙。重复注射2~3次,间隔期为1~2月。同时并用足的矫形器更有好处,手术前应尽可能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神经瘤可彻底根除。
跖趾关节痛
是累及跖趾关节的疼痛。
跖趾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几乎全部是由于关节面异常引起半脱位和关节囊与滑膜的撞击,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的破坏(退行性关节病)。此种半脱位见于下述病人:前段僵硬和僵直,锤状趾畸形,空凹足或高弓形足,距下关节过度外翻(踝向内转,即旋前)和鉧外翻畸形(鉧囊炎)。由于趾重叠于其他趾的结果,鉧囊炎的病人常有外伤性半脱位与第2跖趾关节疼痛。跖趾关节的疼痛性半脱位也可能由关节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
症状,体征和诊断
关节无明显发热肿胀一般可排除炎性关节病,但按风湿病进行检查还是有好处的。关节痛而无烧灼感,无麻木或刺麻感,可与趾间神经的神经瘤或神经痛相鉴别。作关节触诊并使关节活动时通常在关节的背侧面和足底面均可出现压痛,而神经痛的症状则往往限于足底面。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治疗
高弓形足或锤状趾畸形时,应寻找其原因:必须排除胫前肌无力,跟索过紧,神经疾病(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Charcot-Marie-Tooth病),或脑卒中后遗症的足趾挛缩。为重新分配与缓解对关节的压力,可使用矫形器具。每周2~3次注射局部麻醉剂能长期缓解。如有关节炎症(滑囊炎)也可采用麻醉剂与可溶性或不溶性皮质类固醇或两者联合进行局部注射。每次注射应间隔约2月。距下关节过度外翻或高弓形足时,应在鞋里安装一个控制过度外翻并减少足底压力的器械。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外科手术。
僵鉧
是第1跖趾关节的骨关节炎。
极为常见,常由于第1跖骨位置变异引起,由于踝过度内转(旋前),趾向外偏(鉧外翻),第一跖骨背屈(高位跖骨),或第一跖骨长度增加或向内偏所致,偶尔外伤也是一个原因。
症状和体征
开始时唯一的体征是由于关节囊增厚所致关节的轻度肿胀。关节有压痛,穿鞋使疼痛加重。病情恶化时,疼痛增加,形成外生骨疣,关节活动开始受限,病人走路时不能弯曲跖关节。虽然早期局部温度不升高,但到疾病晚期局部可发热,这是由于滑膜继发性损伤的结果。
诊断和治疗
根据第1跖趾关节肿大,运动受限,关节囊有压痛(特别是侧面),远端趾骨背屈增加可确诊。晚期病侧背跖位X线检查显示侧位骨刺,侧位X线检查可见背侧有外生骨疣从跖骨头伸出。询问病史应包括有关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的情况,因为慢性病能引起第1跖趾关节疼痛和肿大。
早期的治疗是用被动运动与足趾牵引来增加关节的活动。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利多卡因可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从而增加关节活动。关节内注射不溶性类固醇和局麻药于关节疼痛触点上也有效果。早期足的稳定可以恢复跖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限制运动可以减少疼痛,其方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足部矫形器和鞋具。上述治疗失败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