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伴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3%,伤后有外耳道溢血及溢液的病人,其中1/5可出现同侧面肌无力。面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是颅中窝岩骨部及乳突部的骨折,该部约有50%的纵行骨折和25%的横行骨折伴发第Ⅶ颅神经损伤。特别是与岩锥长轴平行的纵行骨折,面神经最易遭受牵扯、挫伤或骨折片压榨而致早发型或迟发型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可根据伤后麻痹的早迟和程度、电兴奋和肌电图的检查加以判定。若神经电反应及肌电图均为阴性则说明神经传导已中继,但还不能确定是解剖性断离还是生理性阻滞。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多次反复测试常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面神经损伤的治疗,由于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可能性较大,早期处理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地塞米松及适量脱水以减轻创伤反应及局部水肿,给予神经营养性药物及 钙阻滞剂,以改善神经代谢及血管供血状况,常能促进神经机能恢复。外科性治疗仅用在神经已经断离或严重面瘫经4~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毫无效果的病人。其目的不仅在于恢复面肌的运动功能,而且有益于矫正容貌,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面神经术中误伤的颅内重建已有成功报道,不过,对外伤性面瘫尚无重建报道。早期行面神经管减压术,不仅效果欠佳,反有加重神经损伤之虞,故应慎重。在耳神经外科,对面神经膝部附近的损伤,则常经中耳或乳突入路早期探查面神经,发现断离即给予吻合。如系受压缺血则行减压术,并敞开神经外膜的结缔组织鞘。在神经外科对持久的完全性面瘫多采用替代修复手术,如面一副神经吻合术或面一隔神经吻合术,另外,面一舌下神经吻合术,由于利用舌下神经代替修复面神经之后,将引起一侧舌肌萎缩,影响语言和咀嚼,目前已少用。
1.面—副神经吻合术
此术是将副神经的中枢段与面神经的周围段行对端吻合,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较高,大部分病人在术后3~5个月即有面部肌肉运动的恢复。其缺点是原副神经所支配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将发生瘫痪和萎缩,而致垂肩。不过,若采用副神经的胸锁乳突肌支,保留斜方肢支,则可避免垂肩;或将舌下神经降支再与副神经周围段作一吻合,亦可减少垂肩的弊病。
手术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施术,病人仰卧,头偏向健侧。自患侧耳后乳突根部起,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前下至该肌中点稍下方,作一长约7cm左右的切口,分离皮下组织,首先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端与腮腺之间行钝性解剖,藉助手术显微镜小心识别并游离面神经,再沿神经干逆行而上直至茎乳孔,高位切断面神经,断端用生理盐水棉片保护备用。继而游离胸锁突肌前缘,再将该肌向外侧翻开,于其深面近中点之后缘,找出副神经的胸锁乳突肌支(斜方肌支与之并行继续向后进入斜方肌),将此支在紧靠肌肉处切断,并逆行向上游离,以期吻合时没有张力。然后,用7“0”无创缝线行神经对端吻合,缝合神经外膜4~5针已足。术毕,如常缝合切口各层,皮下置橡皮片引流24小时,术后给予神经生长因子以促神经生长。
2.面—膈神经吻合术
即将膈神经的中枢段与面神经的周围段行对端吻合。此术操作较面一副神经吻合复杂,需将膈神经自颈部游离,再经皮下逆行牵至面神经切口,与之吻合。但其优点是膈神经再生力较强,且两侧膈神经之间有较多的吻合支相连,同时,还纳入有第9于第12肋间神经的纤维,因此,一侧隔神经切断后,仅有暂时性患侧膈肌运动障碍,不久即可自行代偿而恢复。
手术方法:暴露面神经的方法已如上述,仅将切口缩短至下颌角平面即可。另在锁骨上3~4cm处,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中心,作平行于锁骨的切口长约5cm左右。分离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游离胸锁乳突肌后缘,将其向前翻开,显露前斜角肌。藉助手术显微镜即可见膈神经由后上向前下越过前斜角肌之浅面,小心循神经切开筋膜,钝性分离神经至低位,并尽量向下游离,以便获得足够的长度,然后切断。继而沿膈神经中枢段向上分离,直到能将膈神经由胸锁乳突肌深面逆行引入面神经切口为止。最后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将膈神经中枢段与面神经周围段行端端吻合。如常缝合切口各层,皮下引流24小时。术后给予神经生长因子。
早发型者,伤后立即出现面肌瘫痪,患侧失去表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偏向健侧,尤以哭、笑时更为明显,患眼常有暴露性角膜炎。如果面神经损伤在鼓索神经近端,则同侧舌前2/3味觉亦丧失。迟发型者常于伤后5~7天出现面肌瘫痪,多因出血、缺血、水肿或压迫所致,预后较好。
一般恢复良好的病人大多于伤后数日至3周内即有电反应阳性表现,如果伤后6~8周仍无恢复迹象出现则后果较差。所幸,约有75%的面神经损伤可以恢复,约15%部分恢复,残留永久性面肌瘫痪的仅占10%(Mc Hugh,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