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免疫学与变应性疾病 > 正文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疾病包括特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外源性)(参见第68节)]和一些荨麻疹,胃肠道食物反应和全身性过敏反应。哮喘的病因虽然还未阐明,其发病率明显增加。近年来已注意到Ⅰ型超敏反应明显的增加与接触胶乳物品的溶于水的蛋白有关(如橡皮手套,牙托,避孕套,呼吸器材的管道,导管,灌肠尖端膨胀的胶乳套),特别见于接触胶乳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以及患脊柱裂和出生时泌尿生殖缺陷的儿童。对胶乳常见的反应是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

犹如一种规律,患特应性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有着遗传素质。他们对吸入或摄入的物质(过敏原)产生由IgE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而这些物质对无特应性疾病的人是无害的。除特应性皮炎外,通常IgE抗体会介导超敏反应。在婴幼儿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是由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所致,然而在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皮炎症状很大程度上与过敏因素无关,尽管大多数病人仍保持有特异的过敏性。

诊断

病史 回顾症状,症状与环境,季节和情况变化的关系,其临床过程和类似问题的家族史应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将疾病归类于特应性疾病。判断病人是否为过敏性,病史比试验更有价值,因而除非临床上有特应症的信服证据,否则让病人做广泛的皮试是不妥当的。发病年龄是一个重要线索(儿童的哮喘比30岁以后开始的哮喘更可能是过敏性的)。季节性的病状(与特异性花粉季节相符)或者接触动物,干草或尘埃后出现症状,或在特定环境(在家庭)发生症状都提示是此病。有关因素(诸如吸烟,其他污染物,冷空气,运动,饮酒,某些药物和生活中的压力)在发病的作用应予评估。

非特异性试验 血和分泌液中的嗜酸粒细胞与特应性疾病,特别是哮喘和特应性皮炎有关。在特应性皮炎,IgE浓度增高,在疾病加重时IgE浓度将升高,缓解时下降。虽然在特应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时IgE常升高,但对这些疾病并无诊断意义。偶尔十分高浓度的IgE可能有助于诊断肺霉曲菌病(参见第176节)或高IgE综合征(参见第147节)。

特异性试验 可确定对一种特别的过敏原或多种过敏原的敏感性。皮肤试验是确定特异性敏感性最适宜的方法。皮试过敏原应有所选择,尽可能根据病史所提供的线索。试验溶液用吸入,食入或注入过敏物质所制备的提取液(如树,园林和野草的风媒花粉,屋尘螨;动物皮屑和血清;昆虫毒液;食物和青霉素及它的衍生物)。近来少数过敏原提取液已标准化,它们的效力易变。现在许多常用的是标准化的提取液。

首先常用挑刺试验,测试时在皮肤上滴加一滴稀释的过敏原提取液,然后在该处挑刺或刺穿皮肤。通常用一支细探针尖或27号针尖,以20°角度挑起皮肤直至针尖突感松弛。

皮内试验时,将稀释的无菌提取液注入皮内产生1或2mm皮疱(应用1ml注射器和27号短斜面针尖)。每次皮肤试验应包括单独稀释液的阴性对照和组胺(挑刺试验为10mg/ml或皮内试验为0.1mg/ml)的阳性对照。若在15分钟内产生风团和红斑,且风团直径比对照至少大0.5cm以上则为阳性。

皮肤挑刺试验通常对大多数过敏原已足够敏感。当怀疑有吸入性过敏原而挑刺试验阴性或模棱两可时才应用更敏感的皮内试验。对于食物过敏可单独用挑刺试验作诊断。皮内试验可能产生阳性反应,但经双口服激发症状的激发试验证实并无临床意义。

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应用于患全身性皮炎,极度皮肤划痕症或病人不能合作或不能停用抗组胺类药物,直接皮肤试验不可能进行的病人。RAST检测过敏原特异性血清IgE,将已知过敏原制成一种不溶性多聚过敏原的结合物,与待测血清混合,血清内存在的过敏原特异性IgE将吸附在结合物上,再加入125I标记的抗IgE抗体,测量结合物摄取的放射活性,即可确定病人循环中的特异性IgE含量。

白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是一种体外试验,通过测定病人白细胞在过敏原诱导下释放组胺的量来检测致敏嗜碱粒细胞上的过敏原特异性IgE。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可了解过敏应答的机制。与RAST相似,它可提供非诊断性的信息,偶尔也用于临床。

激发试验可应用在一种皮肤试验呈阳性,但提出此特别的过敏原是否与症状有关的问题时。将过敏原作用于眼睛,鼻或肺,眼激发试验通常并不比皮试优越,故很少采用。鼻激发试验偶然采用,主要作为研究手段。支气管激发试验主要也作为研究手段,当一种阳性皮试的意义不甚明了或者无合适的皮试试剂可证明症状与病人所接触的物质(如职业相关哮喘)的相关性时,有时才应用支气管激发试验。当怀疑所发生的规律性症状与食物有关,而皮试的临床意义又不清楚时可作口服激发试验。应用可靠的抗原试剂作皮试,若是阴性,也不能排除临床症状由食物所致的可能性。激发试验是唯一可检测食物添加剂过敏的方法(见下文食物排除和激发试验)。

未被证明有效的试验 皮肤或舌下激发试验或白细胞毒性试验无明显的证据表明它们可用于变应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

回避疗法 去除变应原是最好的治疗。这可能需要改变饮食,职业或迁居;停药;或去除家中宠物。对深受疾病所苦的人无变应原(如豚草)的住所就像是天堂。当不能完全避开变应原(如屋尘),可搬走积尘的家具,地毯和织物;在被褥和枕头上蒙盖塑料单;用湿拖地板和经常去除灰尘降低有利于尘螨繁殖的高湿度;和安装高效空气过滤装置均可减少接触机会;杀螨剂临床上无效。

过敏原的免疫治疗 当无法回避变应原或有效地控制变应原以及药物不能缓解特应性疾病的症状可试行过敏原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式减敏)。即逐次增量地皮下注射变应原提取液。虽然尚无一种试验能反映临床的改善,但有一些疗效。IgG阻断(中和)抗体的滴度与所用脱敏药物剂量成比例地增高,有时,特别是病人能耐受大剂量花粉提取液时,血清IgE浓度会显著下降。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增殖也会降低。

常年坚持注射,临床可获最佳效果。根据敏感程度,首次剂量对于经美国联邦药物行政机构(FDA)标准化的变应原起始剂量是0.1~1.0活性单位(BAU)。剂量每周或每两周递增,直至病人能耐受的最大浓度(对标准化的花粉提取液,其维持量为1000~4000BAU)。一旦达到最大剂量,可隔4~6周一次,常年进行。即使对季节性变应性疾病,常年治疗也比季节前或当季治疗为好。

用以脱敏的主要变应原是那些通常不能有效地避开的物质,如花粉,屋尘螨,真菌和螫咬昆虫的毒液。昆虫毒液经重量标准化;典型的起始量是0.01μg;通常维持量为100~200μg。动物皮屑的脱敏通常只限于难以避免接触的人员(如兽医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但证明其有效的证据还较少。脱敏不适用于食物过敏。对青霉素和异种动物血清的脱敏步骤见下文药物超敏所述。

不良反应 通常对过敏性极高特别是对花粉变应原过敏者若所给剂量过大可引起反应,从轻度咳嗽或喷嚏到全身荨麻疹;严重哮喘,以及过敏性休克,很少见还会死亡。为预防这些反应,可用以下措施:小幅度增加剂量,如果前次注射后局部反应明显(直径≥2.5cm),重复同样剂量或降低剂量。当使用新的提取液时需减小剂量。在花粉季节减少花粉提取液的剂量是非常明智的。应避免采用肌内和静脉注射。

尽管十分小心,偶尔仍不免发生反应。因为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反应(过敏反应)在30分钟内发生,所以病人在这段时间需留观。反应来临的征象有喷嚏,咳嗽,胸部发紧或全身皮肤潮红,刺痛感以及瘙痒。

抗组胺药 在评估病人时,减轻症状的药物不容忽视,而特异性控制或治疗的药物正在开发中。采用抗组胺,拟交感,色甘酸钠和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将在以下每类疾病的治疗中概括提到。一般来说,在自身活动受限且病程短,有潜在致残情况下(季节突变性哮喘;血清病;浸润性肺部疾病;严重接触性皮炎),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适宜的。此外,在处理慢性病中,当其他措施无效时需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在抗组胺药中有着不同的药理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们的镇静,止吐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在抗胆碱能,抗五羟色胺和局麻的特性。老年人用抗胆碱能,抗组胺药会有特别的问题。

抗组胺药可有效地治疗变应性疾病的症状,包括季节性枯草热,变应性鼻炎和结膜炎。对血管动力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急性和慢性荨麻疹,某些瘙痒性变应性皮肤病疗效好。也可用于治疗轻的配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和X线造影剂的Ⅲ型变态反应。在治疗感冒时奏效小,但因有抗胆碱能作用(见下文)可控制流涕。

组胺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在人类皮肤,肺和胃肠道浓度最高。它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内颗粒中,但胃肠道粘膜也是肥大细胞外主要贮存处。脑,心脏和其他器官含有少量。身体组织的破坏,不同的化学因素(包括组织刺激,阿片剂,表面活性剂),最主要的是抗原-抗体间反应可激发肥大细胞从贮存颗粒中释放出组胺。

组胺的特异性内环境的功能还未明了。在人类它通过称之为H1和H2的两个不同的受体的介导,主要作用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外平滑肌和外分泌腺。以下将集中讨论H1 受体和它们的阻滞剂(H1阻断)。有关H2受体和它们的阻滞剂参见第23节消化道溃疡的治疗。

在心血管系统,组胺是一种强的动脉扩张剂,可引起外周血池的扩张和低血压,也可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内皮衬里变形体内皮细胞间裂隙增宽和暴露了基底膜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由于血浆和血浆蛋白加速从血管腔丢失,合并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扩张导致循环性休克。组胺也能扩张脑血管,这可以是组胺引起头痛的一个因素。

"三重反应"由局部皮下组胺释放所致,从血管扩张形成局部红斑。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的局部水肿形成风团。从神经反射机制致使周围区域小动脉扩张形成红晕。对于其他平滑肌,组胺可引起严重的支气管收缩,组胺也能刺激胃肠道的动力。在外分泌腺组胺增加唾液腺和支气管腺体的分泌。在内分泌腺由H1受体介导也可使肾上腺嗜铬细胞释放儿茶酚胺。在感觉神经末梢局部滴入组胺可引起强的痒感。

H1受体阻滞剂 传统的抗组胺药都具有一个供置换的乙胺侧链(类似组胺),它可与一个或多个环形基团相连。组胺的乙胺一半分子与H1 阻滞剂中可置换的乙胺结构十分相似提示这个分子构型在与受体相互反应时十分重要。H1受体阻滞剂通过竞争性抑制而起作用。它们并不显著地影响组胺的产生或代谢。

H1受体阻滞剂可口服或直肠给药,通常能很好地在胃肠道吸收。一般在15~30分钟起作用,1小时作用达到高峰,可持续3~6小时,但有一些阻滞剂会作用更长些。

H1受体阻滞剂的抗组胺作用仅见于组胺活性增强时,它们可阻断组胺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但在人类支气管平滑肌的变应反应主要并非组胺释放所引起,因而单独使用抗组胺类药无效。

H1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阻断组胺产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感觉神经的刺激,因而可抑制风团,瘙痒,喷嚏和粘膜的分泌反应,而在逆转组胺产生的血管扩张和低血压仅有部分的作用。

表148-1归纳了一些常用有效的H1 受体阻滞剂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由于抗组胺药的半衰期较短,儿童所用的剂量常大于成人(除表中所指出)。这些药物都能阻断H1 受体,它们药理作用的差异主要在型别和它们的其他作用的强度上。

因为许多H1受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压抑和嗜睡作用,偶尔可利用这些潜在的副作用作为镇静和安眠药。然而烷基胺和新的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息斯敏,特非那丁和开瑞坦虽然价格较昂贵,而有的还与危险的药物相互反应,当在不需镇静时可应用(见下文)。乙醇胺具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压抑作用,虽然较巴比妥类和其他中枢压抑药物作用弱和可靠,可用于镇静和抗眩晕,但它们也有明显的抗胆碱能特性。因而老年人可能耐受性较差。乙二胺所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压抑作用较小,但胃肠道副作用却较乙醇胺多。

乙醇胺的衍生物苯海拉明和它的氯化茶碱盐晕海宁,与吩噻嗪同一种的异丙嗪和呱嗪(新止吐嗪和敏克静)都可预防或治疗晕动病和减轻迷路炎有关的恶心及眩晕。新止吐嗪,羟嗪,敏克静在动物已涉及致畸胎,妊娠时可能不应给药。

H1受体阻滞剂的吩噻嗪组,特别是异丙嗪具有镇静和有效地控制放射治疗和一些抗肿瘤药有关的恶心。其抗恶心的作用弱于普鲁氯哌嗪氯丙嗪

大多数H1受体阻滞剂具有抗胆碱能特性。其中枢性作用可用作温和的抗帕金森病,周围性作用可减轻上感时流涕症状。结合局麻时的药物以冷霜和洗剂型应用于皮肤可减少痒感。然而全身应用乙二胺抗组胺会产生明显的药物过敏的危险性;不赞成较长期应用此药。

H1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和毒性是十分少见的;包括厌食,恶心,呕吐便秘腹泻,上腹部紧压感,警觉性降低,集中能力受损,眩晕和肌肉无力。血质不调(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偶尔发生。过量时会出现明显的胆碱能作用;口干,心悸,胸部压紧,尿潴留,视力障碍,惊厥,幻觉,后来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热,低血压和瞳孔扩大。在老年人这些均是最常见的问题

非镇静抗组胺药苄基哌咪唑和西替立嗪(cetirizine)不应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起应用。因为这类抗生素会阻断它们的代谢。有些药物会引起心律不齐(开瑞坦和丁基呱丁醇除外)。最后除开瑞坦外,其他药物属C类妊娠危险的药品。

白三烯阻滞剂可拮抗白三烯受体或抑制白三烯的产生,可阻止支气管痉挛。它们有临床疗效,但还未明确地用于哮喘的治疗。

特应性疾病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为IgE介导的鼻炎,特征为季节性或常年性喷嚏,鼻溢,鼻充血,瘙痒,并常有结膜炎和咽炎。

枯草热(花粉病)

枯草热是一种急性季节性发作的变应性鼻炎。

一般由风媒花粉所致。春季型由树花粉(橡,榆,槭,桤,桦,三角叶杨,橄榄)所致;夏季型由园草花粉(狗乐草,尾草,香茅草,果园草,约翰逊草)和野草花粉(绵羊酸模草,英格兰车前草)所致;秋季型由野草花粉(豚草)所致。季节性枯草热偶可由空气传播的霉菌孢子引起。因此本病有显著的地理区域差异。

症状和体征

在花粉季节来临后,鼻,口腭,咽和眼部渐起或突发痒感。同时或紧随痒感,出现流泪,喷嚏和流清水样鼻涕。可有前额痛,易兴奋。食欲不振,抑郁和失眠十分少见。结膜充血,鼻粘膜水肿呈紫红色。随着季节的进展,可发生咳嗽和哮喘。

诊断

根据病史,常可提示变应性疾病的性质和致病的花粉。根据体检所见以及鼻分泌物内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皮肤试验可确定致病的花粉。

治疗

避开变应原即可减轻症状(见上文)。多数病人口服抗组胺药可缓解。如因这类药物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可改用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见上文抗组胺药)。局部治疗也是一种方式(见下文)。常将拟交感药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苯丙醇胺,苯肾上腺素或假麻黄碱是有效抗组胺减少充血的制剂。口服拟交感药可使血压升高,故有高血压倾向的病人若无定期监护,不得使用。

若口服抗组胺药效果不佳,可鼻内喷雾4%的色甘酸钠(用指压泵喷入)。剂量为一喷5.2mg,每日3~4次。色甘酸钠预防症状发生较之缓解急性症状更为有效。但色甘酸钠价昂且只能减轻鼻症状,通常不作为治疗枯草热的首选药物。

若抗组胺药治疗未能缓解症状,鼻内喷雾糖皮质激素常可奏效。始用二喷,每天2~4次(表148-2)。当症状出现缓解时,减少剂量至可耐受。当按所指的方法应用时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很少。严重顽固的症状可能需进行全身短程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每日口服强的松30mg,逐渐减慢,一周后停药或隔几日用10mg)。

若不能避免过敏原或病人难以耐受药物;或整个季节需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建议用过敏原免疫治疗(脱敏治疗见上文)。对于花粉变应性的病人,一俟花粉季节结束,应立即开始免疫治疗,以待下一季节来临。

常年性鼻炎

常年性鼻炎为非季节性鼻炎,可以是变应性的也可能不是变应性,有时并发鼻窦炎,鼻息肉,或对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敏感。

症状,体征和诊断

与枯草热不同,常年性鼻炎的症状全年内时轻时重(常不可预料)。鼻部以外的症状(如结膜炎)不多见,但慢性鼻塞常明显,且可发展为咽鼓管阻塞。其结果为听力减退,儿童尤为普遍。诊断此病,依据特应性疾病史,鼻粘膜呈典型的紫红色,鼻分泌物中含大量嗜酸粒细胞,以及皮肤试验阳性(主要是尘螨,蟑螂,动物皮屑及真菌)。有的病人并发鼻窦感染和鼻息肉。

鉴别诊断 有些病人有慢性鼻炎,鼻窦炎和鼻息肉而皮试阴性,在鼻分泌液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或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这些病不是特应性的,但常对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敏感。有一类病人仅患慢性鼻炎。

有些病人患血管运动性鼻炎,表现为轻度但恼人的慢性持续性鼻炎,或流涕,他们既无变异性,也无鼻息肉,感染,嗜酸粒细胞增多或药物过敏(参见第86节)。另有一组病人因过量应用局部减充血的药物(α-肾上腺素能)而有鼻炎(药物性鼻炎)。

治疗

如果已检定出特异性变应原,治疗与枯草热相同,但不宜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需要长时间用药。当变应性因素得到控制或排除后,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鼻窦切开术,鼻窦冲洗术,鼻息肉摘除术,粘膜下切除术)。还无充分资料证明外科手术对常年性鼻炎有效。前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特应性鼻炎病人对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常有最佳效应。对于患血管动力性鼻炎的病人,只需心情放宽,应用抗组胺药和血管收缩药即可;避免局部用减少充血剂,因其有充血的后作用,如果连续使用1周以上,反可加重慢性鼻炎或使之迁延难愈(所谓药物性鼻炎)。有些鼻炎病人常用盐水冲洗局部用溴化异丙托品或喷雾鼻腔,可能有一定效果。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变应性结膜炎

结膜的变应性炎症。

急性或慢性卡他型变应性结膜炎通常是变应性综合征(如枯草热)的一部分,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的物质(如花粉,真菌孢子,尘埃,动物皮屑)而单独发病(参见第95节春季角结膜炎)。

症状,体征和诊断

明显的眼痒,可伴有大量流泪,结膜充血和水肿。病史常可提示病因,也可为皮肤试验证实。

治疗

致病的变应原,不论是已获检定的或只是怀疑的,均需避免。频繁用刺激性小的溶液(如缓冲的0.65%盐水)洗眼可减轻眼刺激症状。不得戴接触角膜的镜片。口服抗组胺药常有效,在眼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能发生与在鼻相同的反跳现象。局部用抗组胺药(如0.5%安他唑啉,0.3%抗感明)有效,但需同时用血管收缩剂,如0.025%~0.05%鼻眼净或0.125%新福林作为滴眼液。但局部用抗组胺药或制剂含有的防腐剂有可能致敏,多数病人对口服抗组胺药加局部单用血管收缩剂效果比局部合用抗组胺药和血管收缩剂更好。4%色甘酸钠眼溶液可能有效,尤其是先前已接触过变应原时可预防症状发展(见上文变应性鼻炎)。严重病例皮质类固醇滴眼液(如1%羟孕酮或0.1%氟甲龙,每日4次)可作为最后的手段以及在眼科专家建议下使用。在此种治疗之前及治疗期间需定时测眼压;治疗应尽早结束。

其他变应性眼疾病

眼睑可发生血管水肿或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眼睑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细胞性(Ⅳ型迟缓型)超敏反应,可由各种眼部用药或手指误将药物带到眼部(如司药人员的手沾了抗生素)引起,也可由面用化妆粉,指甲油或染发剂引起。角膜可能由变应性眼疾病的扩展或由一种浅表点状角膜炎的变异型所累及。

眼痛,羞明,流泪和角膜周围睫状体炎症,表示可能有前葡萄膜炎。多数病例原因不明,偶可与特殊性环境中的变应原和细菌所引起的细胞介导超敏反应(迟缓型)有关。交感性眼炎据认为是葡萄膜色素的超敏反应。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系由自身晶状体蛋白的变应性所致。这种严重反应通常在顺利地摘除一侧晶状体几小时后,出现于另侧保留的晶状体,但也可在波及晶状体囊的创伤或炎症之后发生。遇到这些严重的眼疾病,眼科医生需迅速判断,予以治疗(参见第98节)。

食物变应性和不耐受性

食物变应性是指由于进食一种特殊食物后会反复发生症状,而此种食物已证明有免疫根据(对食物的IgE抗体)。食物不耐受是指临床胃肠道发生的机制与免疫无关或不明。

许多常见的食物不良反应,被归咎于食物变应性,尽管并不存在令人信服的因果证据,诸如至少能用皮肤试验证实,并存在着与食物相关的特异性IgE抗体。有些说法是有争议的和几乎肯定是不正确,例如认为食物或食物添加剂不耐受(或变应性)与活跃过度的儿童,"紧张疲劳综合征"及遗尿症有关。认为食物变应性与关节炎,肥胖,竞技状态欠佳,抑郁等有关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唇炎,口疮,幽门痉挛,痉挛性便秘,肛门瘙痒和肛周湿疹也偶尔被归咎于食物变应性或不耐受,然而两者之间的联系难以证实。近来发现食物不耐受与那些刺激性肠综合征有关,并经双盲食物激发食物肯定。另外,有趣的是,当反应出现时直肠前列腺素浓度升高。有初步资料指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偶尔也可发生同样的现象。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肠病是一种可能与特殊食物变应性有关的少见病,表现为腹痛,肠痉挛和腹泻,伴有血内嗜酸粒细胞增多,肠内嗜酸粒细胞浸润,失蛋白性肠病,并有特应性疾病史。偶有吞咽困难,表示食管受累。

真正的由IgE介导的食物变应性通常发生在婴儿,绝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特应性家族史。

症状和体征

最初的表现可仅为湿疹(特应性皮炎)或湿疹伴胃肠道症状。至1岁末皮炎常已不是主要问题,而开始出现变应性呼吸道症状。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可因对食物的变应性而加重,此种变应性可由皮肤试验检定。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食物的重要性减小,儿童对吸入的变应原发生的反应增加。对于10岁的哮喘和枯草热患儿,食物很少能激发呼吸道症状,即使皮肤试验持续阳性。如果年岁更大的儿童以及成人持续存在或发生特应性皮炎,皮炎的活动性似乎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IgE介导的变应性,虽然患广泛皮炎的特应性病人其血清IgE浓度远高于无皮炎者。

绝大多数年轻的对食物变应性的病人对较强的变应原(如鸡蛋,牛奶,花生和油)过敏。老年人当进食极微量这类食物和其他食物(特别是贝壳类)时可发生剧烈的反应,表现为暴发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甚至全身过敏反应。敏感性较低的病人只有在进食有关食物后进行体育活动,才发生过敏反应。

牛奶不耐受有时系由肠内二糖酶缺陷所致,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参见第30节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性)。在另一些病人,牛奶引起胃肠道甚至呼吸道症状,但查不出根由。食物添加剂可引起全身症状(谷氨酸单钠);哮喘(焦亚硫酸盐,酒石黄---一种黄色染料);并可能引起荨麻疹(酒石黄),这些反应并非由IgE抗体引起。个别病人由食物诱发或加重偏头痛,已经双盲口服激发试验证实。

在多数成年人,充分消化可防止食物变应性症状的发生,可以证明的是,对吸入或接触发生反应的变应性病人,对进食却无反应(例如所谓面包师哮喘,受累者接触面粉尘后发生喘息和对小麦和/或其他谷物呈皮肤试验阳性,然而进食谷物制品却无问题)。

诊断

成年病人对严重的食物变应性通常是清楚的。若不清楚或在大多数儿童诊断可能是困难,需与胃肠道功能性障碍相鉴别。

对于进食后发生食物反应的可疑病人首先可用相应的皮肤试验来判断所发生的症状与食物的相互关系。阳性皮试并不能证实临床症状与变应性有关。但阴性试验可排除与变应性的关系。当皮试呈阳性,可用排除食物法来确定症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若症状好转,可再次给予该食物以确定其是否能诱发症状。所有的阳性激发试验应接着作双盲激发试验来确诊。排除食物法即在基本的食谱中排除了怀疑能引起症状的食物,或采用一种由相对无变应性食物所组成的食谱。(表148-3)。

通常引起变应性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贝壳,果仁,小麦,花生,大豆以及所有含一种或多种上述成分的食品。食谱从开始就应排除大多数普通变应原以及所有可疑的食物。在开始的食谱中除了那些特定的饮食外,不能进食其他食物或液体。不宜去餐馆吃饭,因为病人(和医生)需知道每道菜肴的确切组成。另外,需时常了解所用食物的纯度。如普通的黑麦面包包含着一些小麦粉。

若所给的食谱在一周后无改善,则应改换食谱,如症状缓解,可在食谱中添加一种新的食物以大于通常量进食24小时以上或直至症状再复发。另一种方法是医生在场时,进食少量试验食物,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添加新食物后出现症状恶化或再发是对该食物有变应性的最好证明。此项证明需经核实,即从食谱中除去该食物数日重又加入,观察其效果。

治疗

除了排除肇事食物之外,没有特殊的治疗。排除性食谱既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若只与个别食物有关,则宜禁食。对一种或多种食物的敏感性可自发消失。口服脱敏(先是排除肇事食物一段时间,然后从小量开始,逐日增量)和舌下滴入食物提取液脱敏均未能证明有效。除非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急性全身反应,抗组胺药很少有价值。口服色甘酸钠在其他国家有明显效果,然而在美国仅获准在肥大细胞增多症(见下文)使用口服剂型。除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肠病外,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无指征。

对于有潜在致命危险的严重急性发作的治疗,参见下文过敏反应。

变应性肺疾病

取决于变应原的性质和入侵途径,肺可经几种途径发生已知的或可疑的变应性反应。在第68节及第76节的支气管哮喘项下将讨论一些特异的疾病。

过敏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急性,常呈暴发性的,由IgE介导的全身反应,发生于先前已致敏的人再次遭遇致敏抗原时。

只有当抗原(蛋白,多糖或与载体蛋白结合的半抗原)进入循环才会发生。常见的致敏抗原有非经口进入的酶,血液制品,β-内酰胺类抗菌药及许多其他药物,变应原的免疫治疗(脱敏)以及昆虫螫咬。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甚至如滴眼剂类也可加重过敏反应。体育锻炼可使过敏反应加重,甚至可再次诱发过敏反应。有的病人反复发作症状而找不到原因。当抗原与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表面的IgE起反应时,产生或释放组胺,白三烯及其他介质。这些介质引起过敏反应的特征---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和胃肠道症状)和血管扩张。血管扩张和血浆漏入组织引起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后者则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体液漏入肺泡可引起肺水肿。还可发生上呼吸道的阻塞性血管性水肿。如过敏反应继续发展,可发生心律不齐和心源性休克。

过敏样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过敏反应相同,所不同的是在首次注射某种药物(多粘菌素,戊烷脒,吗啡)和造影剂后即可发生,其发生机制不是免疫介导,而是与剂量有关的对毒性物质的特异体质。阿司匹林及其他一些非甾类抗炎药物可使对之敏感的病人发生过敏样反应。

症状和体征

症状不同,偶尔一个病人可出现所有的症状。典型情况下,在1~15分钟内,病人诉说出现不轻松的感觉,并变得激动和皮肤发红,主诉有心悸,感觉异常,瘙痒,耳内感觉搏动,咳嗽,喷嚏,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喉水肿或支气管痉挛所致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和腹痛较少。再过1~2分钟,可出现休克,病人发生惊厥,失禁,对外界失去反应以至死亡。可无呼吸道症状而首先心血管虚脱。通常同一病人反复发生过敏反应的症状相同。

预防

先前曾发生过药物反应的病人,他们对该药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最大,然而过敏反应致死的情况可发生于并无这类病史的病人。对外源性血清反应的危险性也很大,在使用抗血清前必须作常规皮肤试验,并可能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除青霉素外,用其他药物治疗前作常规皮肤试验是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可靠(试验方法在下文药物超敏反应的机制项下讨论)。

长期免疫治疗(脱敏)法适用于预防昆虫螫咬的过敏反应,且甚有效,但很少用于有药物或血清过敏史的病人。如果必须用药物或血清治疗,则应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快速脱敏(见下文药物超敏反应)。

病人有对X线造影剂发生过过敏反应,可在合理安全的条件下再次使用该造影剂(若必需使用),成人可事先口服强的松50mg,每6小时1次,共3次,事先1小时口服苯海拉明50mg,麻黄碱(如无禁忌证)可事先1小时口服25mg,可再采用等渗的造影剂。

治疗

必须立即用肾上腺素治疗。肾上腺素是作用于平滑肌,血管及其他组织的化学介质的拮抗剂。

对于轻度反应(如全身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轻度哮喘,恶心,呕吐)应按0.01mg/kg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成人常用量为0.3~0.5ml)。若过敏反应由于在肢体注射一种抗原所致,应在注射部位上方加止血带,并在注射部位注射上述肾上腺素剂量的一半,以减少抗原在全身的吸收。可能需要再次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一俟症状缓解,应24小时给予口服抗组胺药。

对于反应较严重并伴有大面积血管性水肿但尚未明显累及心血管的病人,成人除上述治疗外,应静脉加给苯海拉明50~100mg,以防喉水肿并阻断继续释放组胺的效应。若开始出现水肿,按0.005ml/kg皮下注射1:200的长效肾上腺素水溶液(最大量为0.15ml),可维持效果6~8小时;在以后24小时应口服抗组胺药。

对于支气管哮喘反应,肾上腺素不起作用,应开始静脉输液,在10~20分钟内静脉输入氨茶碱5mg/kg(若病人未在用氨茶碱)。然后每小时给予0.5mg/kg,使氨茶碱的血浓度大致维持在10~20μg/ml水平(55~110μmol/L)。可能需作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氧4~6L/min。

最严重的反应通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和血管运动性虚脱。需静脉输液,病人躺卧,抬高双腿。需静脉缓注1:10000的肾上腺素(5~10μg/min),严密观察头痛,震颤,恶心和心律不齐等副作用的出现。严重低血压可能由于血管扩张,丢失体液所致的血容量不足,心肌功能不全(少见)或这些症状同时存在。上述状况各有其特殊治疗,但治疗其一,常反使其他的恶化。如能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和左房压,则可采取适宜的治疗(参见第198章)。中心静脉压低而左房压正常,表示有外周血管扩张和/或血容量不足。肾上腺素对血管扩张应有效(还可减慢血管内液体的丢失)。

多数情况下,血容量不足是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两者均减低,需给予大量盐水,同时监测血压,直至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较少需用血浆胶体扩充剂(如右旋糖苷)。只有当输液不能恢复正常血压时,才应开始谨慎地使用升压药(如多巴胺,正肾上腺素)。

可发生心脏停搏,需立即进行复苏(参见第206节心脏停搏和心肺复苏)。进一步治疗视心电图所见而定。

当所有上述措施均已采取后,可给予苯海拉明(50~75mg,缓慢静脉注射,不得少于3分钟),以治疗缓慢出现的荨麻疹,哮喘,喉水肿或低血压。需注意发现心肌梗死和脑水肿等并发症,给予特殊治疗。严重反应的病人应住院,并在恢复后继续观察24小时,以保证一旦复发即可予以适当治疗。

曾对昆虫螫咬发生过敏反应者,必须配备一个药盒,内装注射器充好肾上腺素,以便一旦发生反应,可以自我治疗。这种人还可考虑毒液免疫疗法(脱敏)。

相关文章
18-1 眼影像学诊断
149-7 胰腺移植
108-2 关节内部紊乱
8-4 正常组织和器官以及肿瘤组织的放射效应
8-4 骨关节疾病X线表现与诊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