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感染性疾病 > 正文
β-内酰胺抗生素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青霉素

青霉素G类药物 氨苄青霉素类药物 耐青霉素酶类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抗绿脓杆菌青霉素)
青霉素G*+
青霉素V*
普鲁卡因青霉素G+
苄星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
巴氨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甲氧西林+
阿洛西林+
羧苄西林*
美洛西林+
萘夫西林*+
苯唑西林*+
替卡西林+
哌拉西林+
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

* 口服;+ 胃肠外给药

青霉素类药物是一大族杀菌性抗生素,它们都有6-氨基青霉素烷酸核,它们的抗菌作用在于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代谢,激活破坏细胞壁的酶的活性。因此,青霉素类药物仅影响增殖期的细菌。

药理学

静脉或肌内注射后,青霉素能迅速分布到人体大多数体液和组织中,若口服给药则吸收分布的速度较慢。在正常关节,眼,心包和胸腔内液的浓度较低。但如有活动性炎症时,青霉素能大量渗入大多数体液和空隙中。渗入脑脊液的浓度也有变化,如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常可达到治疗水平。一般在肝,胆,肺,小肠和皮肤内的浓度都较高。青霉素和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只有游离的青霉素才有效,即在与蛋白的结合分离后药物才起作用。

青霉素类药物大部分以原型从尿液中排出体外,但也有一部分经过了代谢。青霉素裂解酸是苄青霉素的一种代谢产物,可能是抗原应答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苄青霉素-多聚赖氨酸可用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皮肤试验(参见第148节药物过敏)。

青霉素族多数经肾小管排泄,肾小球过滤,少部分经胆汁排泄,排泄速度不一。但乙氧萘青霉素大部分是经肝脏排泄。鉴于肠道外应用青霉素G吸收和代谢太快,人们研制出缓释剂型;药物可以从注射部位缓慢释放,虽然血中药物浓度较低,但维持时间较长。另外,多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相互间在口服吸收程度,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和尿中排泄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适应证

青霉素G为治疗下述感染的首选抗生素:需氧和厌氧性链球菌(包括肺炎球菌),不产生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以及梅毒放线菌病炭疽雅司病等。肺炎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族的高度耐药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青霉素G对鼠咬热莱姆病和由利斯特菌,棒状杆菌属,梭形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感染也有效。其他的青霉素G类青霉素都可替代青霉素G治疗这些疾病。

氨苄青霉素及其同类药物(如羟氨苄青霉素)的抗菌谱和青霉素G极为相似,而不同点在于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更强,如不产青霉素酶的流感嗜血杆菌,某些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等。

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加用克拉维酸或舒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可增强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摩拉克菌,类杆菌和克雷白菌的抗菌作用。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仅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包括肺炎球菌)有效,但对肠球菌无效。这类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

广谱(抗假单胞菌性)青霉素的作用与氨苄青霉素相似,同时对肠杆菌,沙雷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也对克雷白杆菌的多种菌株有效。另外,克拉维酸与替卡西林合用,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合用可增强对下列细菌的作用:克雷白杆菌,类杆菌,葡萄球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和奈瑟淋球菌。

不良反应

青霉素很少引起真正的中毒反应,但各类青霉素都是较强的致敏剂,可见到两种变态反应:(1)早期即刻反应(见于0.5%以下的病人),包括过敏反应(可能造成突然死亡),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2)迟发反应(见于8%以上的病人),包括血清病,各种皮疹(如斑疹,丘疹,麻疹样皮疹)和剥脱性皮炎,通常于治疗后7~10天出现。曾有对任何一种青霉素的过敏史,即为应用该种青霉素的禁忌证,虽然将来再用青霉素不一定会发生过敏反应。对青霉素有轻度反应的病人,过一段时间再用青霉素前,必须皮试肯定为阴性(参见第148节药物过敏)。对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除非情况极为特殊,无其他药物代替而非用不可,一般禁用青霉素。大约4%~7%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同时也对先锋霉素过敏,尽管他们大都与青霉素过敏没有关联。

过敏反应轻微者,停用甚至继续用青霉素都可能自行消失。口服抗组胺药可能加速消退。如过敏反应较为严重,则需用肾上腺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并停用青霉素。荨麻疹,血清病和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可参见第148节,剥脱性皮炎的治疗参见第111节。

大剂量青霉素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可能性更大。所有青霉素都可能引起肾炎(甲氧苯青霉素最为常见),Coombs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萘夫西林最常引起白细胞减少。如果静脉用量很大,则任何一种青霉素都会影响血小板功能而引起出血,但最易引起这种合并症的则是替卡西林,尤其是当肾功能不全时。用任何一种青霉素都可能发生伪膜性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而口服比胃肠外用药更易发生。

其他反应包括肌内注射部位疼痛,反复静脉注射部位的血栓性静脉炎和口服用药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口服用药常引起黑舌,这是舌表面受药物刺激而发生表皮角化的结果。此外和其他抗生素一样,也可出现由耐药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双重感染。

丙磺舒可抑制许多青霉素在肾小管的排泌,如与青霉素合用可使其血浓度提高2~4倍。

青霉素G及其同类

青霉素G和青霉素V抗菌谱相似。青霉素酶可使其失活,因此禁用于产青霉素酶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体外实验表明青霉素G对多数(但非全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极为有效。胃肠外用药剂量极大时,青霉素G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有效,但其临床实用剂量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除败血性巴斯德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和脑膜球菌以外)无效。青霉素V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对其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但不可用于治疗奈瑟菌属和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

青霉素G对下列感染极其有效:脑膜炎球菌,敏感的肺炎球菌,β-溶血性和厌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大多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梭菌螺旋体性疾病,炭疽,链杆菌感染,放线菌病,莱姆病和各期梅毒。因广泛的耐药,青霉素已不再用于淋病治疗。医院内外发生的葡萄球菌感染大多数对青霉素G耐药。青霉素G可用于预防链球菌性咽炎,复发性风湿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科操作如拔牙引起)。

青霉素G(水溶性)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但肌内注射会引起疼痛。如治疗所要求的血清浓度高,如治疗脑膜炎,肠球菌性心内膜炎,则必须静脉给药。成人静脉用药剂量通常为500万~3000万u/d,连续静滴,或将分为每2~4小时静滴。儿童严重感染时可用25万~40万u/(kg.d),静滴每4小时1次。极少作鞘内,脑池内,胸腔内或关节腔内注射。

库存型青霉素G用肌内注射,从肌注部位缓慢吸收,可长时间维持其有效治疗血浓度。普鲁卡因青霉素G可使有效血浓度维持长达24~48小时。60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儿童2.5万u/kg,每日2次),足以治疗大多数对青霉素敏感的感染。60万u苄星青霉素G一次注射可维持有效血浓度一星期甚至更长。每月1200万u的剂量可用于预防复发性风湿热(27kg体重以下的儿童用60万u肌内注射)。240万u肌内注射用于治疗病程<1年的梅毒(儿童用每公斤体重5万u)。以同一剂量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可治疗病程较长的梅毒。而中枢神经系统的梅毒静脉注射水溶性青霉素G。

口服青霉素G用于轻度或中度感染,如猩红热和链球菌性咽炎,因其吸收不充分,故不用以治疗严重感染。常用成年人口服剂量为40万~80万u,每6小时1次,共用10日。儿童剂量为每日4~8万u/kg。为达到最佳吸收效果,可于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分次服用。

青霉素V仅用于口服,因其耐酸,吸收优于口服的青霉素G,故为首选口服青霉素。与青霉素G相似,适用于链球菌引起的轻度和中度感染。对大多数感染,成人的常用口服剂量为250~500mg,每6小时1次;儿童的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mg/kg,分次服用。www.med126.com

氨苄青霉素及其同类

氨苄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但对克雷白杆菌属,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属引起的感染无效。对链球菌和敏感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有效。另外对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属所引起的尿路感染,以及脑膜炎球菌,敏感的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也有效。治疗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重症支气管炎,氨苄青霉素优于四环素。因其在胆汁内浓度较高,故可用于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胆管炎和胆囊炎。氨苄青霉素对敏感细菌引起的伤寒有效。与丙磺舒合用对某些伤寒杆菌慢性携带者有效。氨苄青霉素似乎对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痢疾有效,但沙门菌性胃肠炎若无并发症一般无需用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既可口服和肌内注射,亦可静脉注射,口服吸收程度不一,如同时进食,则药物吸收差。口服2小时后或肌内注射1小时后血浓度最高;有效浓度可持续数小时。口服剂量,成人和体重>20kg的儿童一般为250~500mg,6小时1次;<20kg的儿童为每日50~100mg/kg,分次服用。肠道外给药,成人剂量为1~2g,4~6小时1次;儿童为每日100~200mg/kg,分次投用。对脑膜炎和菌血症,静脉注射用药剂量成人为每日150~200mg/kg,儿童为每日200~400mg/kg(最高剂量为每日12g)。

氨苄青霉素及其同类与其他青霉素相比,容易引起皮疹,特别是迟发性反应,但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尤其容易发生特征性的皮疹。但大多数氨苄青霉素皮疹可能不是过敏引起的。

巴氨西林是口服氨苄青霉素酯,吸收后水解为氨苄青霉素。其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与口服氨苄青霉素相同。巴氨西林口服后血浓度高于氨苄青霉素,成人剂量为400~800mg,每日2次;儿童剂量为每日25~50mg/kg,分2次服用。

阿莫西林与氨苄青霉素类似,适合于口服给药,但消化道吸收优于氨苄青霉素,且对志贺菌属的效果较差。阿莫西林已经替代氨苄青霉素用于口服给药,因为其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且可以8小时给药1次。成人剂量每日0.75~1.5g,分3次给药;儿童剂量每日25~50mg/kg(大多数情况下剂量为40mg),分3次给药。

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口服)和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胃肠外给药)的效果与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相同,但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奈瑟淋球菌,粘膜炎布兰汉球菌,类杆菌和克雷白杆菌等也有效。用量按合剂中所含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的量计算。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23-2 血液透析
3-1 肝移植适应证
153-3 氨基糖甙类
133-3 血小板功能异常
13-2 胃肠道USG与CT诊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