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感染通常引起急性发热性贫血,慢性皮肤出疹,猫抓病或在免疫缺陷者中播散性疾病。
病因学
巴尔通体属为一组革兰氏阴性,但不易着色的小细菌,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有3个种。近年通过对罗沙利马体属重新分类,该属有所扩大。该属五日热巴尔通体,汉塞巴尔通体和杆菌状巴尔通体特性见表159-1。
五日热巴尔通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士兵的一种细菌性感染,称战壕热中发现的,随后的几十年,在世界上已不常见或仅散发出现。在无家可归者,都市嗜酒者,杆菌性血管瘤,菌血症等,五日热巴尔通体很少引起心内膜炎,在艾滋病病人也很少引起其他播散性疾病(见下文免疫缺陷病人巴尔通体感染)。在免疫系功能正常病人,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的战壕热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伴长期菌血症,但死亡率低。由于正常宿主病例少见,试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考虑:强力霉素,每天2次,100mg口服,持续4周以上可能有益。
汉塞巴尔通体(以前称汉塞罗沙利马体)引起两种不同综合征:猫抓病(或猫抓热)见于免疫系统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及免疫损伤者播散性感染。
杆菌状巴尔通体通过白蛉从人传播到人。散发病例和流行仅见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安第士山脉一定海拔,那儿有媒介存在。在无免疫者,巴尔通体侵入血流,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引起贫血。它们也侵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阻塞。在疾病的这一阶段,常并发由沙门菌和其他肠道菌引起的菌血症。随着免疫的形成,血液和内皮细胞中的菌量明显减少。经过一潜伏期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病菌又重新出现,引起血管瘤结节。
症状,体征和诊断
Oroya热特征为突然发热,衰弱,苍白,肌肉和关节痛,剧烈头痛。在很多病例有谵妄和昏迷。在未治疗病人,死亡率可超过50%。秘鲁疣可发生在以前有过或没有Oroya热的病人。皮肤损伤可以是结节性或侵蚀性的直径0.2~4cm。一批批出现于四肢和面部可持续几个月到几年,可能伴有疼痛和发热。损伤很像卡波西肉瘤,但活检表明是不同的。
在急性期,病原体可累及90%红细胞,引起严重贫血。外周血涂片染色也易检测到病原体。在皮肤损伤期,损伤部位可查到病原体。虽然在此期血涂片阴性,但血培养可分离到巴尔通体。沙门菌病,疟疾和阿米巴病是重要的同时发生的感染。
预防和治疗
控制沙蝇媒介可利用驱虫剂和残留杀虫剂。抗生素治疗能迅速终止急性热病,阻止皮损进展。巴尔通体病可用四环素和氯霉素治疗,但因常产生沙门菌并发症,宜每天2~4g分次服用,连续7天。
战壕热(Wolhynia热;Shin Bone热;五日热)
一种少见的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的虱传热病,主要见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中。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病原因子为五日热巴尔通体(以前为立克次体,罗沙利马体),与其他立克次体不同,细胞外生长,在体虱肠腔中繁殖。五日热巴尔通体通过虱粪经破损皮肤和结膜而传染给人。传染源为人,因五日热巴尔通体在病愈后仍可持续在血液中数月。此病地方性流行于墨西哥,突尼斯,厄立特里亚,波兰和前苏联。www.med126.com
症状,体征和预后
经14~30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有发热,无力,头晕,头痛和严重背,腿痛。热度可达40。5℃并持续5~6天。约一半病例,发热每隔5~6天反复发作1~8次。可有暂时性斑丘疹,偶有肝脾肿大。
该病最显著的特点为初次发作期,复发期(常见)和发作期间有症状阶段的持续立克次体血症。立克次体血症可长期持续,初次发作后有临床反复发作达10年的报道。虽然该病可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无死亡危险,但可能拖延使体质衰弱。
诊断
患者生活在虱严重侵扰地区可考虑战壕热。钩体病,斑疹伤寒,回归热和疟疾必须排除。病原体的鉴定可通过寄生虫的检测:在吸取病人血液后的1周,正常体虱可分泌五日热巴尔通体。在恢复期可用荧光技术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
预防和治疗
消灭体虱。在体外,五日热对氯霉素和四环素高度敏感,但无可靠资料表明其药效。阿司匹林和可待因可对症治疗。
免疫损伤病人的巴尔通体感染
在免疫损伤病人,大多是艾滋病病人,播散性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能引起严重的不同的病理性疾病。这些感染多见于CD4淋巴细胞计数<100/μl的病人。在艾滋病病人中,养猫是感染巴尔通体的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症状是杆菌性血管瘤,特点为在皮肤上出现突出的,微红的草莓样损伤,常绕以鳞状病变;这些损伤如果刺破会大量出血。杆菌性血管瘤损伤与卡波西肉瘤损伤不同,后者为扁平,带紫色或紫黑色。即使不考虑卡波西肉瘤,杆菌性血管瘤也应通过活检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