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心血管疾病 > 正文
心肌梗死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心房扑动的治疗与心房颤动相似。

房室传导阻滞如QRS波慢而宽,或为真正的莫氏Ⅱ型阻滞,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可能会暂时地恢复心律和心率,但经静脉临时起搏才是合适的治疗选择。阿托品0.5~1.0mg/3~5min直至总量2.5mg对窦性心动过缓,室率慢但QRS波窄的心脏阻滞可能有效,偶尔对窦性停搏也有效。新出现的QRS宽的心脏阻滞不主张用阿托品。房室传导的可逆性改变,莫氏Ⅰ型伴P-R延长或文氏现象常可自行恢复,如心率能很好地维持,不需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时应以鼻导管或面罩补氧,积极地治疗明显的缺氧,然后再寻找可纠治的原因(如肺充血,通气不足)。应纠正低钾血症,因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有强力的临床证据。低血镁也应得到纠治,尽管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如无心衰或低血压,在心肌梗死早期静脉给予β-阻滞剂,随后口服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包括VF。

室性异位搏动(VEB)一般不需治疗,预防用药不能防止VT或VF,增加了死亡率,不主张应用。非持续性VT,甚至慢的持续性VT,如无血流动力学受损,常常也不需治疗。多形性VT和持续性单形VT伴心衰或低血压者应进行心前区电击,如无血流动力学影响,可静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或胺碘酮治疗,对于VF应立即给予非同步心前区电击。

心衰的治疗取决于其严重性。轻症应谨慎地处理,袢利尿剂(如呋噻米20~40mg每日1~2次静注)通常能满意地降低心室充盈压。静脉用硝酸甘油以降低前后负荷也有帮助。对严重病例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前后负荷的治疗中,通常用右心导管(Swan-Ganz)测定肺楔压。如血压稳定或升高,也可用ACE抑制剂。

RV梗死时,用硝酸盐类或利尿剂降低前负荷减少了心排血量,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用1~2L生理盐水增加容量通常有效,多巴酚丁胺的正性变力作用也有帮助。

低氧血症可经鼻导管给氧,维持PaO2在100mmHg左右,从而促进心肌充氧,限制缺血区梗死的程度。

对低血容量引起的低血压,如无左心超负荷(左房压的过度升高)常可以补足液体,然而有时LV功能明显受损以至于适当的补液也极端困难,因为输液伴有肺楔压的快速升高,如血浆蛋白正常,可高至肺水肿的水平(>25mmHg)。如左房压高,低血压可能是继发于LV衰竭,此时如利尿剂无效,则需要正性变力治疗或循环支持。

心源性休克用α-或β-激动剂治疗可能暂时有效。多巴胺是具有α-和β-效应的儿茶酚胺,以0.5~1μg/(kg.min)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得到满意的效果,或总量达到10μg/(kg.min),更高的剂量诱发血管收缩。多巴酚丁胺是β-激动剂,以2.5~10μg/(kg.min)或更大剂量静脉给药。如低血压是继发于低心排血量,多巴酚丁胺最有效,如同时需要血管加压效应,多巴胺更有效。顽固性病例,二者可联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常临时地给病人以支持。据报道相关冠脉血栓的直接溶解,相关血管的成形或急诊冠脉搭桥术均使心室功能有明显的恢复。对持续性缺血,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休克的病人如存在合适的冠脉解剖学病变,应考虑急诊PTCA或冠脉搭桥术。www.med126.com

再发缺血的治疗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相似,舌下或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常有效,血管扩张剂治疗后,应考虑进行冠脉造影,血管成形和搭桥术以抢救缺血心肌。

乳头肌功能不全,如为功能性乳头肌功能不全,还有治疗希望,因随缺血的恢复,他也得到改善;如为乳头肌断裂,则需行二尖瓣置换术。

心肌破裂的死亡率虽然高,可能仍需要手术修补缺损。手术应尽可能地推迟,以使梗死心肌得到最大程度的愈合。

假性室壁瘤应立即手术纠正。

室壁瘤的手术指征是LV衰竭或功能性室壁瘤基础上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有附壁血栓时,抗凝治疗减少了栓塞的危险。如无禁忌,治疗开始即静脉给予足量肝素,随后华法林口服抗凝3~6个月,维持INR在2~3之间。阿司匹林终生口服进行预防。如LV已扩张及弥漫性运动减低或存在慢性房颤,则抗凝治疗应无限期进行。

对心包炎,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常可有效地缓解症状。

梗死后综合征(Dressler综合征)常对强力的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用量600~900mg,每4~6小时。此综合征可反复发作数次。严重病例可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NSAID作短程冲击治疗。

出院后的治疗

持续性VT(>30秒)应予治疗,其他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常可定期随访。程序心内膜刺激可帮助选择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改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VT病人的预后。反复的梗死后心绞痛或缺血性运动试验异常是冠状动脉造影的指征,以评价血管成形术或冠脉搭桥术的可能性。

后期再梗和死亡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使梗死后病人的死亡率和再梗率降低15%~30%,推荐用阿司匹林肠衣片,160~325mg/d,长期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合用也能降低再梗率,但单独用于无LV血栓或房颤的病人,则毫无益处。

噻吗洛尔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应用≥7年使心肌梗死后死亡率降低约25%。高危病人应该治疗,低危病人是否应予治疗争议很大。因这些药物一般可很好耐受,给副作用很小或无副作用且愿意长期治疗的所有病人口服此类药物是有道理的。

康复 临床过程明朗前,卧床休息1~3天是明智的,更长期的卧床休息引起快速的机体不适应,伴有直立性低血压,工作能力下降,用力时心率增加,强化了抑郁和无助的感觉。无并发症者可允许在椅子上休息,被动活动,第一天用便桶。随后不久允许其步行至浴室,从事不紧张的文字工作或阅读。无并发症者5~7天后出院是合理的,没有明显的危险。

随后3~6周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性生活的重新开始常受到极大的关心,应鼓励其他中等度体力活动。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很好地稳定6周,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其全量的正常活动。与生活类型,年龄和心脏状态相适应的规则锻炼方案具有保护性,能增强整体健康。

急性疾病和CCU中治疗的冲击强烈促使医生和病人去分析和处理危险因素,对病人身体和情感状态的分析与评价,以及有关吸烟,饮食,工作和玩耍习惯,锻炼等方面的劝告结合危险因素的治疗可改善病人的预后。近期用饮食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变慢甚至消退的证据促动了一个积极的治疗方法(参见第201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12-2 脊椎结核
162-1 病毒性感染概述
2-4 肱骨髁上骨折
102-3 屈光手术
2-2 饥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