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 轻度灼伤可口服麻醉药(如可待因),用或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或阿司匹林均可起到镇痛效果。严重灼伤的镇痛通常需静脉注射麻醉药(如吗啡,哌替啶)。在4~5年内接受过免疫接种的患者,仅需皮下或肌内注射破伤风类毒素0.5~1ml作为加强免疫,否则应肌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必要时每6周重复1次),并同时开始主动免疫。
呼吸护理 严重灼伤者的呼吸护理,包括为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去除血中的一氧化碳,需补充氧。气道通气不良时应予气管插管(经鼻插管为宜)和呼吸机辅助。插管的绝对适应证包括:呼吸浅快而急迫,30~40次/分;呼吸过缓<8~10次/分;因创伤,水肿或喉痉挛引起的呼吸道机械性阻塞;经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有呼吸衰竭的征象,pH值<7.2,氧分压<60mmHg或二氧化碳分压>50mmHg。插管的相对适应证包括:处于封闭环境的爆炸或火灾所致的灼伤;鼻毛或口腔粘膜有烧伤的征象;腭部呈现红斑;口腔和咽喉或痰里有烟灰;面部或颈部灼伤并有水肿;出现呼吸窘迫征象(如鼻翼煽动,呼吸喘鸣,焦虑,烦躁不安和好吵闹)。
早期补液 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足够的液体补充可防止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流灌注不足,并确保完好的宿主局部防御。应用胶体溶液如新鲜冻血浆(含有包括抗体的抗菌物质),可防止在治疗开始前污染创面的细菌入侵。
当预计将要发生休克(如所有灼伤面积>10%BSA的Ⅲ度和Ⅱ度灼伤)或当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值时,应立即开始补液。将14~16号静脉套管置于一处或两处外周静脉内(参见第198节创伤性血管检查)。虽然初期也许不必作中心插管,但到了后期,由于广泛的创面水肿可能使插管困难,因此最好早期插管。如有必要,可经焦痂处行中心或周围静脉穿刺插管术。不赞成作静脉切开术,因为有可能损毁静脉并有发生感染的高度危险性。应采血,以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型和交叉配血。
含钠静脉注射液是最易获得的急救复苏液,如可能的话,通常应接着用胶体溶液(如新鲜的冻血浆,白蛋白)。胶体溶液的使用取决于灼伤的面积,深度和部位,病人的年龄以及伴随的其他疾病。下述病人需要尽快补充胶体溶液:中度和大面积灼伤病人;幼儿或老年患者;手,脸部或会阴深度灼伤的病人;心脏病患者;和表明将急迫发生灼伤性低血容量的红细胞压积增高的患者。如果补液在灼伤后延迟2小时才开始,则应尽快输入胶体溶液。
需要补充的液体容量与灼伤面积和深度有关。最初的补液速率可经简要体检和用"九分法"或Lund-Browder图初步确定灼伤范围来估算。通常在灼伤后最初24小时的补液速率为静脉滴注2~4ml/kg/%BSA。如加入胶体溶液则可减少含钠溶液的用量。
继续补液 因精确的输液量及输液速率取决于病人对输液的反应,所以继续补液是建立在对病人密切监护的基础上的。目标是保持足够的血压和红细胞压积接近正常值,尿量排出速率成人不低于每小时50~100ml(0.5~1ml/kg),儿童每小时1ml/kg,以免循环超负荷。最初的72小时中,每隔3~4小时测量一次血红蛋白,调整治疗,使血红蛋白保持在11~16g/dl之间,红细胞压积应保持在30%~45%之间。虽然输入了大量的含钠溶液,尿排出量仍旧不足的病人,加入胶体溶液常可使尿排出量增加。
事先算出的整个复苏期的补液量很少是正确的,计算公式只能用作指导。最初24小时常用的公式是胶体溶液0.5ml/kg/%BSA,林格乳酸盐溶液1.5ml/kg/%BSA,同时以100ml/h林格乳酸盐溶液作为维持量。第一个和第二个4小时各输入总量的1/4,在以后的8小时再输入总量的1/4,剩下的1/4在最后8小时内输完。时间应从灼伤发生时刻算起,而不是从抵达急诊室的时刻算起,因为血管内的液体大量地渗入到组织,导致休克的过程是在灼伤发生后就立即开始的。
例如,一个70kg的男性患者其灼伤面积为40%BSA,应给1400ml的胶体,4200ml的林格乳酸盐溶液和2400ml林格乳酸盐溶液的维持量,最初24小时的总补液量为8000ml的液体。在第一和第二个4小时,以后的8小时和最后的8小时各输入总量的1/4(350ml的胶体溶液,1050ml的林格乳酸盐溶液和100ml/h的林格乳酸盐溶液的维持量)。如果患者是伤后立即入院的,医嘱样本可写为:(计算时4舍5入)静脉注射如下溶液:最初内8小时,新鲜冻血浆87.5ml/h,和林格乳酸盐溶液360ml/h,以后的16小时内,新鲜冻血浆45ml/h,林格乳酸盐溶液220ml/h。
为测知补液量是否不足或过多和防止发生相关问题,需密切监测许多参数。为此把这些参数排列成流程图加以讨论是有帮助的。尿排出量不足,红细胞压积增高和休克症状,表明补液量不足。可用Foley留置导尿管监测排尿量。脉搏,呼吸加快,血压升高,颈静脉扩张或中心静脉压升高则表明补液量过多(可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应经常听诊肺底以发现湿啰音。
原有心血管-肾脏病的患者,在补充液体,电解质和胶体溶液时,要特别注意将补液量限止在最低足够排尿量(25ml/h),并注意观察病人循环过负荷的体征。
灼伤感染的预防 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必须在伤后尽早开始,必须严格坚持,直至伤口愈合。使用局部抗菌药以维持正常的系统生理状况和预防进一步细菌在伤口生长繁殖。
为预防链球菌性蜂窝织炎,这是一种罕见但能威胁生命的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Ⅱ度或Ⅲ度的灼伤病人通常应口服青霉素Ⅴ,在最初几天,每天1~2g,分4次服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则可口服红霉素,每天1~2g,分4次服用。对大面积灼伤,每天500万u青霉素G,肌内或静脉注射,连续3天,用以预防链球菌性蜂窝织炎。其他常规使用的抗生素一般不予推荐,以免促使细菌发生耐药性。
营养 下列情况需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灼伤面积>20%BSA,伤前营养不良,并发败血症或伴有其他创伤(如骨折),体重下降>10%。后3种情况常与死亡率增高相关。
在灼伤治疗补液后1~2天开始营养支持疗法(参见第1节)。最好经口进食,因其并发症少,且较便宜。但如食欲差,面部灼伤或吞咽困难,则很难或不能经口进食。如经口进食量不足而肠胃蠕动和吸收功能正常,则可肠内(插管)进食作为补充进食或提供全部营养支持。对与灼伤相关的长期胃和结肠梗阻,反复手术或败血症的患者,则可采用肠外营养的办法,肠外营养的并发症比肠内营养多。
手术处理 环绕肢体的Ⅲ度灼伤的焦痂,需要作焦痂切除术,例如某肢体原先可扪及的脉搏消失,而其余肢体的脉搏很容易摸到。如单个肢体比其余肢体凉,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长,可怀疑周围性缺血,用多普勒超声可证实这种缺血。如高度怀疑有外周缺血存在,即使还有多普勒脉冲也应松解绷紧的焦痂。对未侵及深层组织的皮肤灼伤,作焦痂切开术时的切口深度只需到达真皮层而不宜涉及皮下组织或脂肪。为确保充分放松,切口应超越被焦痂绷紧的部位。某些看上去全厚层的焦痂还保留着部分痛觉,因此在作松解切开时需用1%利多卡因局麻止痛。
深Ⅱ度和所有Ⅲ度灼伤均应即时外科切除或清除焦痂,以封闭伤口,并且最好在灼伤后1~4天内进行。切除失活组织,避免焦痂下脓毒症,促进创面早期闭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功能。预计在3周内没有愈合希望而需作切除的区域应确定,并且要决定切除的次序。如灼伤范围广泛,问题涉及病人的生命,应首先清除最大的灼伤部位,以迅速减少开放性灼伤创面的容积。最先可切除并能成功地接受植皮部位是背,胸和腹部。一次切除的面积,包括供皮部位,不超过30%BSA。若问题不是存活问题,而涉及到美观和理想的功能,则首先应按手,上肢,足和下肢的次序切除焦痂。面部焦痂应作保守性切除,软组织保留越多越好,面部焦痂切除要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