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科)主要是由于外伤或疾病等病因引起股骨头的血循环障碍,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引起的临床病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且致残率高,治疗棘手。其主要的病因有(1)股骨颈骨折;(2)髋关节脱位或创伤;(3)Legg-Calve-Perthes氏病;(4)血红蛋白病;(5)减压病;(6)长期用皮质激素;(7)酒精中毒等。临床表现主要为髋部或膝部疼痛,逐渐加剧,跛行,内收肌压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和内旋为甚),X线表现为股骨头塌陷、变扁平。多数病例可找出病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年人发病率高,常累及双侧,亦可单侧发病,一般为慢性起病,病程较长。本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但早期及时治疗者,仍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若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接受治疗、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者,则治疗效果欠佳,髋关节致残率高,预后不佳。但手术治疗对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仍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非常的关键。
症状表现:
1.髋部或膝部疼痛,以内收肌痛出现较早,疼痛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早期多较轻,但逐渐加剧,疼痛变为持续不缓解,髋关节活动随之受限。2.跛行:随病情发展,由于疼痛致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可受限,髋外展和内外旋受限比屈伸受限更早,最后可致屈曲挛缩,终致跛行。行走困难,尤上下楼梯时明显,甚至扶拐行走。3.内收机压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和内旋受限最为明显。
诊断依据:
1.可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创伤、减压病、长期用皮质激素或酒精中毒等病史。2.髋部或膝部疼痛,逐渐加剧,跛行。3.内收肌压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和内旋为甚。可有大腿肌肉萎缩。4.X线表现:早期股骨头轮廓正常,但在侧位相上,在股骨头前侧面持重区关节软骨下的骨质中,可见一条1—2mm宽的密度减低的弧形透明带,构成“新月征”。这一征象有重要价值。随之出现持重区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周围可见点状、片状密度减低区及囊性改变。最后软骨下骨质呈不同程度碎裂、扁平、塌陷,股骨头变扁平、塌陷、半脱位状。可见骨性关节炎改变。5.同位素骨扫描或ECT提示股骨头区出现放射性缺损区。
治疗: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儿童或成年人病变属于早期,范围较小者。2.严格避免患肢负重:单侧者可扶拐、带坐骨支架、用助行器行走;双侧同时受累者,应卧床休息或坐轮椅;如髋部疼痛者,可卧床同时行下肢牵引常可缓解症状。这种治疗可配合理疗,但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需6—24个月或更长时间。治疗中应定期拍摄X线片检查,至病变完全愈合后才能持重。3.积极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以避免肌肉萎缩。4.配合活血去瘀、补肾壮骨之中草药治疗。5.手术疗法:(1)髋关节软组织松解术;(2)股骨头钻孔及植骨术;(3)股骨头颈开窗减压及带旋髂外血管蒂的髂骨瓣转位移植术;(4)股骨粗隆部旋转截骨术;(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髋关节融合术;(8)闭孔神经切断术。6.不论是采用非手术疗法或手术疗法,都要去除致病因素,如停止激素治疗、饮酒或放疗等。
用药原则 1.对儿童患者或成年早期轻型,病变范围较小者,非手术疗法为主,主要是避免负重,辅以中药治疗。2.对施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术后要补充液体、电解质、维生素等。3.病变较严重,疼痛明显的50岁以上患者,若身体条件尚可,应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要用抗生素等。
预防常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外伤或疾病等病因引起股骨头血运障碍,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致的临床病症。因此,凡有前述的常见病因的病人,一旦出现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X线片暂时无异常发现,仍应长期随诊,每3—6个月摄X线片复查一次,直至3—5年。因为原发疾患距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常需数月至数年;而临床出现症状至X线片有改变出现,亦常需数月至数年时间。把本病当作髋关节或膝关节风湿或其他疾患不医治而延误治疗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因为本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往往能挽救髋关节的功能;若延误治疗,则髋关节功能往往部分丧失或大部分丧失,甚至完全丧失,致残率相当高。因此,如何作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若患者出现髋部或膝部疼痛,逐渐加重,跛行,髋关节伸屈尚可,外展、旋转受限,则应高度警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争取早作同位素骨扫描或ECT检查及早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