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鼻喉科)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分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三型,后二型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早治疗。
症状表现:
1.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2.听力减退。3.鼓膜穿孔。
诊断依据:
1.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
2.根据病变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主要症状为耳流脓及听力下降。(1)单纯型:鼓膜中央性穿孔,有粘脓性分泌物,不臭。乳突相无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2)骨疡型:鼓膜边缘性或松驰部穿孔,有臭脓、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乳突相有骨质破坏。(3)胆脂瘤型:多为鼓膜后上边缘性穿孔,有白色豆渣样臭脓性分泌物。乳突相有胆脂瘤形成。
3.如有剧烈头痛、发热、寒颤,耳痛、流脓突然减少、眩晕、恶心、呕吐、面瘫或乳突区压痛等症状应注意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源,通畅引流,以及恢复听功能。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源性疾病。 2.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乾燥后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3.骨疡型: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需定期复查,清除肉芽组织及息肉;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乳突手术。4.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乳突手术,预防并发症。
用药原则 1.局部用药前应用3%双氧水清洗并拭净脓液方可滴药。2.氨基甙类抗生素可致内耳中毒,应慎用。3.粉剂宜少用。4.尽量避免滴用有色药液,以免妨碍观察。5.忌用腐蚀剂。
预防常识:
本病常见,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而成,故积极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预防本病关键。本病诊断须分清临床分型,胆脂瘤型应尽早施行乳突手术,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