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发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分。凡在此范围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腹痛。 腹痛一证,牵涉的范围很广。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器官均居腹内。手足三阴、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亦循行腹部,上述脏腑,经络因外感、内伤所致的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虚少,失其濡养,皆可发生腹痛。临床常见的有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症、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西医之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均可出现腹痛。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2、辨证论治 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病脏腑,在气在血,以及证情之寒、热、虚、实等。 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依据,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应按临证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
(1)虚寒证: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方:小建中汤。
(2)气滞证:证候: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证:证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4)食积证: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异滞。
主方;枳壳导滞丸。
相关链接: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题库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