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布尔林
|
汉语拼音 | HUPO
|
拉丁名 | Succinite (Amber).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为古代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在地下遭受过局部氧化的碳氢化合物,年久转化成化石的产物。
|
动植物形态 |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辽宁等地,河南、广西、湖北、贵州各省也产。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产于煤层中、粘土中和现代沉积物、冲积土壤中,多属第三纪湖泊、河流相沉积和陆源成因的沉积物。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采得后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研末或水飞成细粉入药。
|
药用部位 | 以琥珀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呈黄色、浅红色、浅褐色,体较轻,表面不平,有树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质酥,捻之易成粉末。味淡,嚼之易碎无砂感。加热150℃时变软,加热至250~400℃时熔融,爆裂有声,燃烧时有松香气味。磨擦带电。硬度2.0~2.5。密度1.05~1.09g/cm(3)。 以红色、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暗棕色者为次。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乙醇中。
(2)本品烧之,易熔,稍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涩,性平。
《藏医百科全书》:味涩,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明目,除翳障。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0.9~1.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布尔林明目,除翳障。本品分三种。上品与洛玛热巴达的白色石头、那热格拉的水、朱砂、姜黄诸药,等分相混,放入晶石器皿中,过七昼夜,变成酸奶状。再在藤等器皿中,放置七天后,可以任意造型,由于与那热格拉的水和朱砂相混,有乳香气味,故称为嘎布拉(冰片)。还有一种,产于石中,质纯,均匀,有间隔相等的黄白花纹。中品产于石,白、黄色各半相间,外层边有石脂凝结。上述两种,压在眼上,不需动手术,可除去翳障。称为藏地“贝协”(意为香晶)、“贝娘”(意为香精)。下品是以乳香(藏药名:贝鸽尔)为基本原料制成的,产于塔扎、康巴、瓦豆等地,成色不一,大小不等,性味和功效同前,可作为代用品。本品属于香一类,故称为贝协(香晶)。又因本品可吸引糠秕碎草,而称为布尔林(本品药名由此而来)。 据查证,本品各地藏医大都使用琥珀Succinite (Amber)入药。琥珀为有机树脂化石,呈黄色、棕黄色、红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具松脂光泽。透明至不透明。断口贝壳状。似与《晶珠本草》记载的中品相近。上品及下品,不详待查。 |
药物应用鉴别 | 煤珀,产于煤层中,又称“黑琥珀”。通常多为多角形不规则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质坚硬,不易碎,味淡,嚼之坚硬无吵感。磨擦带电。也可供药用。以黄棕色、断面有玻璃光泽者为佳。
理化鉴别:煤珀烧之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有似煤油的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