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金斗巴
|
汉语拼音 | XIEZI
|
拉丁名 | Buthus martensi Karsch.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蝎。
|
动植物形态 | 体长约30~60mm,分头、胸、腹3部,头胸部背甲梯型。头部由7节合成,背面有1对大型复眼,两侧前部各有侧眼3对。胸板三角形、鳌肢的钳状上枝具二齿;触肢钳状,上下枝内侧有12行颗粒斜列。第三、四对步足胫节有距,各步足跗节末端有二爪和一距。腹部分前腹部和后腹部。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条隆脊线,第一腹板上的生殖厣由两个半圆形甲片组成,第二腹板有一对叉形的栉状器,内缘有16~25个栉齿。后腹部的前四节各有10条隆脊线,第五节仅有5条,第六节的毒刺下方无距,尾钩的毒刺强大灵活而富弯曲性。躯干为浅绿色而略带透明,尾为土黄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遍布中国北方各地。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多栖息于石下、墙缝和山坡土穴中,昼伏夜出。以多种昆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食量小而耐饥饿。为胎生动物,繁殖力强,冬季蛰伏,次年惊蛰后始出活动。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春、夏、秋季捕捉活蝎后,放入清水中呛死,然后置盐水(每500g蝎加入食盐100~150g)中煮,约3~4小时后捞出,清水漂去盐质,晾干,即为全蝎。
|
药用部位 | 以全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犬,小鼠,兔,蛙。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性平。味咸而微苦。有毒。
《新编藏医学》:味咸,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有驱风寒、镇痉作用。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脑溢血(中风)、半身麻木,惊痫抽搐,疮疡肿毒,眼病等症。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4~7.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四部医典》记述:肾热,药用白刀豆、藏红花、小檗皮、蝎子、白糖制剂内服。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