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杉叶藻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丹布嘎拉
汉语拼音
SHANYEZAO
拉丁名
Hippuris vulgaris L.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杉叶藻科植物杉叶藻的叶及带嫩枝的叶。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株上部常露出水面,根茎匍匐状。茎直立,不分枝,高10~60cm,直径3~5mm,绿色或带紫色,有细条纹,多关节。叶轮生,4~6片轮生于茎关节上,越近顶部越密集,条形,不分裂,长1~1.8cm,宽0.2cm,略弯曲或伸直,沉水者质薄,柔软,出水者肉质。花小,绿色,通常两性,较少单性,无花梗,单生于茎上部叶腋;无花被;萼筒圆筒形;雄蕊1,花丝甚短,花药大型;柱头细长,具多数乳头状突起,呈穗状,子房下位,核果椭圆形,平滑,不开裂,长约1mm。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北部。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900~4400m的浅水沼泽或河旁水草地上。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花果期6~8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6~9月采收,取叶及上侧枝叶部分。晾干。
药用部位
以叶及带嫩枝的叶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茎中空,不分枝,多关节具纵纹,全株绿色至灰绿色。叶皱缩成团,4~6片轮生于茎关节上,温展后呈细条形。有的可见绿色小花单生于叶腋。气微,味微苦。
中药化学成分
经预试主含鞣质、无色花青甙、没食子酸;另含咖啡酸、阿魏酸、山柰酚(kaemferol)。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膏剂,汤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三红膏:诃子紫草茸、茜草、紫草、石灰华、红花丁香、杉叶藻、甘草、大株红景天。粉碎成细粉,混匀,白糖、酥油蜂蜜。 方二:小儿退热汤:唐古特乌头、无茎芥、耳草、杉叶藻、青棵、藏红花。 方三:八味黄葵子软膏:黄葵子,石灰华,红花,丁香,诃子,杉叶藻,甘草,铁粉,酥油。
药性
味甘,性平。 《形态比喻》:味甘。 《藏药配方新编》:味甘,性平。 《新编藏医学》:味甘,性平。
归经
功效
清肺热、肝热、脉热。
性味分类
主治
治培根木保病。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9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三红膏:诃子、紫草茸、茜草、紫草、石灰华、红花、丁香、杉叶藻、甘草、大株红景天。粉碎成细粉,混匀,用适量白糖、新鲜酥油、蜂蜜调和成软膏。有清肺化痰、排浓止血之效。用于肺症。
方二:小儿退热汤:唐古特乌头、无茎芥、兔耳草、杉叶藻、青棵(七粒)、藏红花。粉碎成粗粉,混匀,即得。用于小儿热病。水煎服,每服3g,每日2~3次。
方三:八味黄葵子软膏:黄葵子25g,石灰华20g,红花15g,丁香10g,诃子20g,杉叶藻25g,甘草20g,铁粉25g。研细用新酥油调成软膏。用于治疗肝病。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丹布嘎拉清肺热、肝热、脉热。《形态比喻》记载:丹布嘎拉生长在水中,叶似青棵苗,叶柄镰状,茎中空,穗如蓼穗,味甘,功效清肝热、骨热,治培根本保病、肺外伤。让钩多吉说:丹布嘎拉引瘀血。《祖先口述》记载:丹布嘎拉清肺热、肝热、脉热。生长于草滩的近流水处,形似葱,味甘。
本品生长在浅水中,茎绿色,分沉水与出水两部分,叶条形略弯曲,轮生,花绿色,柱头细长,呈穗状等与《晶珠本草》相符。此外因译文的差异,亦有使用禾本科植物沿沟草Cata- brosa  aquatica(L.)Beauv. 的。据《迪庆藏药》的评述,认为杉叶藻应为正品,而沿沟草为副品。今西藏、青海、德格、迪庆用本品,青海亦有用沿沟草的;若尔盖用蹄草Caltha  palustrisL.和小驴蹄草Caltha scaposa  Hook.f.et  Thoms.,而将杉叶藻称秦扯。各地用法有的与古藏本草记载相悖,实则正品应为杉叶藻。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杉叶澡
杉叶澡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